一、定义
大便失禁(fecalincontinence)即肛门失禁,是指粪便及气体不能随意控制,不自主地流出肛门外,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为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大便失禁分为感觉性失禁和紧迫失禁,前者常见于肛内括约肌功能不良;后者常伴有肛外括约肌动力功能障碍,但也有水样大便和直肠贮留功能损害。
二、流行病学
大便失禁随年龄增大发病率也增加,65岁以上的男女性显性大便失禁的发病率为年轻人的5倍,可能与此类人群肛直肠动力、感觉功能和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在长期住院患者大便失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病因
大便失禁的最常见原因是便秘和使用泻药、神经疾病、结肠直肠疾病,具体原因如下表:
大便失禁的原因
老年大便失禁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梗死、脊髓肿瘤、脊髓结核、马尾神经损伤等。男性多为肛门直肠手术后,女性多见于产科创伤后。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种并发症,在老年人、危重患者及瘫痪卧床患者中发生率达46%~54%。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阴部、骶尾部皮肤炎症及压力性溃疡。
在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时,高渗的营养物质可导致腹泻和大便失禁,此时可稀释溶液或者减缓输入。便秘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长期便秘可导致粪便嵌塞和失禁。粪便嵌塞时,坚硬的粪便刺激直肠分泌黏液,黏液在粪便周围渗漏导致失禁。在这种情况下,对便秘进行积极治疗可预防粪便嵌塞及其引起的大便失禁。
四、临床表现
轻症大便失禁患者对排气和液体性粪便的控制能力丧失,其内裤偶尔弄脏,重症患者对固体性粪便也无控制能力,表现为肛门频繁地排出粪便。本症患者常因肛门会阴区长期潮湿不洁,污染衣裤、床单等而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体检可见肛门会阴区潮湿不洁、湿疹、溃疡瘢痕、肛周皮肤瘢痕、肛门松弛,有时可见直肠脱垂。
五、检查方法:
大便失禁的检查包括会阴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指诊,轻按肛周检查肛门瞬目反射,该反射持续缺失可提示神经损伤。辅助检查还包括结肠镜检查、肛门直肠测压、肛管内镜超声、排粪造影等。其中肛管内镜超声是检查大便失禁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的首选方法。
六、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主要用于肛管括约肌的损伤及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术后的肛门失禁。有肛管括约肌修补术、肛管前方括约肌折叠术、经阴道括约肌折叠术、Parks肛管后方盆底修补术等。
非手术疗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肛门括约肌锻炼、刺激肛门括约肌收缩、针灸疗法及药物治疗等,适应于轻度失禁的患者。功能依赖性患者应当有规律地在餐后进行排便,或有可能重新获得胃肠反射。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均有一定的受益。但这些非手术疗法在很多老年痴呆病人无法有效实施。对于那些末期痴呆患者来说,止泻药和缓泻药的交替使用(如每周使用泻药或灌肠3次)对大便失禁的控制是有效的。如果上述措施均无效,最后一个手段—特别设计的失禁专用内衣可能有助于控制大便失禁和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内容为摘录总结内容)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