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因为疾病的病势很急,匆忙间诊察病情,难以得到要领,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方法,比散在于三阳三阴篇中,更容易了解。有些内容在三阴三阳篇还没有提到的,也归纳在“可”与“不可”等篇中。
本条说明重集可与不可与诸篇的动机和目的。
本条主要说明重新收集整理,编写可与不可与各篇的目的意义,旨在便于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从而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同时并补充了六经病篇没有涉及的部分内容,更有利于解决仓促寻按,要者难得的困难。
2.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见“少阴篇”第条。
3.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见“太阳篇”第50条。
4.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见“少阴篇”第条上半节。
5.脉濡①而弱②,弱反在关,濡反在巅③,微反在上④,涩反在下⑤。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⑥,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①濡(rú):脉搏浮而无力。
②弱:脉搏沉而无力。
③巅:这里是指关脉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巅”。
④上:寸脉的部位。
⑤下:尺脉的部位。
⑥无血:阴虚血不足,不是谓没有血。
脉象濡而且弱,均见于关部,弱为沉而无力,濡为浮而无力。微脉反见于寸部,涩脉反见于尺部,寸脉微是阳气不足,尺脉涩乃阴血亏虚。阳气微,易病中风汗出,而兼烦躁不安;血虚脉涩,则四肢厥冷而且怕寒。若阳气衰微,误用发汗,必致躁烦更甚而不得睡眠。
本条说明脉见濡弱微涩,不可发汗。
脉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内经》“脉有胃气”,但必须寸、关、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为无病。今濡弱仅见于关部,不能上及于寸,下至于尺,是为胃气不足,所以说“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寸脉在上主阳,寸脉微为阳气不足;尺脉在下主阴,尺脉涩是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则卫虚不固,是以中风多汗,汗出则阴阳更虚,遂致躁烦。血少不能荣于四肢,于是肢厥且寒。阳气已虚,再误用发汗,必致阳气更虚,所以躁扰不得安眠。
6.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纽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①动气:气筑筑然跳动。
腹部右边有气筑动,不可用发汗方法。误用发汗,就会鼻子出血,口渴,心里苦烦,饮水即吐。
肺气虚误汗的变证。
动气,指气的跳动,可见于脐部及其周围,根据动气发生的部位,可测知有关内脏的病变。早在《难经?十六难》就有五脏动气的记载,可参考。
动气在右,标志着肺气内虚,所以不可发汗。误汗则肺气更伤,肺开窍于鼻,气伤及血,则血从鼻溢而为衄;汗出亡津液胃燥,则渴而心苦烦;肺气伤不能散布水津,因而饮即吐水。
关于动气何以属虚,钱天来曾作过一番论证,仅摘录于后,以供参考。钱氏说:仲景论中,如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之治也。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之治也。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叉手冒心而悸之治也。真武汤,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发热心下悸之治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欲作奔豚,脐下悸之治也。凡此诸悸,皆太阳误治之虚邪所致也。更有太阳病而小便利者,以里无热邪故也,胃无热邪而饮水过多,致水停心下而悸也。少阳一经,有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已属少阳而不可发汗矣。若发其汗,则邪气入胃而谵语,此因胃不和则烦而悸,此误汗之悸也。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满而烦,在少阳已禁吐下,若吐下之,则悸而惊矣,此误吐误下之悸也。至于三阴,皆阴盛阳虚之悸。惟阳明一经,皆实热之证,故独无悸病。是以知动气一证,皆属虚邪,难于汗、下。
7.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动气在左边,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发生头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
本条讲肝气虚误汗的变证。
动气在左,是为肝气虚,故不可发汗。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筋。误用发汗,必致肝气更虚,虚风上扰,则头晕目眩,即《内经》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汗出不止则阴液阳气俱伤,筋脉与肌肉得不到温煦和濡养,则发生筋惕肉瞤。
8.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脐的上部,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发生气上攻冲,正当心端。
心气虚误汗的变证。
动气在上,乃心气虚弱,心阳不振,所以不可发汗。误用发汗则心阳更虚,势必导致下焦水寒之气,上逆凌心,故气向上冲而直抵心端。
9.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脐下悸动,不可发汗。发汗不但没有汗出,而且心中大烦,骨节很疼,目眩眼花,形寒怕冷,进食反而吐出,食物不得下行。
本条讲肾气虚误汗的变证。
动气在脐之下,是肾气虚,故不可发汗。肾主水,为闭蛰封藏之本,虽用发汗方药,亦不得汗出,反致肾气愈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而心火无制,因而心中大烦;肾主骨,肾虚寒滞,故骨节苦疼;骨之精为瞳子,肾虚而精不荣于目,故目晕眩;肾虚火衰,故恶寒;火衰无以生土,则食入反吐而不得下行。
10.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咽中闭塞不利,不可发汗。误汗会发生吐血,气微欲绝,手足厥冷,喜欢蜷卧,不能自动回复温暖。
本条讲咽中闭塞误汗的变证。
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咽中闭塞,是少阴之气不能上通,所以不可发汗。如误用发汗,就会损伤阳络,随虚阳浮越而吐血。少阴之根本被夺,则气微欲绝。手足为诸阳之本,少阴之阳大虚,故手足厥冷,欲得蜷卧而不能自温。
11.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凡是见到数动脉而按之微弱的,不可用发汗方药。误用发汗,就会发生大便难,腹中干,胃不和而躁烦。其脉证颇似实邪,而病的来源却根本不同。
本条讲阳盛阴虚误汗的变证。
脉数动而按之微弱,多属于阳盛阴虚,或表实里虚,因此不可发汗。假使只据数动,认为邪势盛实于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里虚病机,而误用发汗之法,必致津液更伤,肠干胃燥,发生大便难、躁烦等变证。
12.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①阳运:运,动也,是阳气运动于外的意思。
脉象濡而弱,主要见于关部,沉取无力为弱,浮取无力为濡。弦脉见于寸口,为阳动于上,微脉见于尺部,是阴寒在下,乃上实下虚之证,所以意欲得到温暖。微弦二脉均属于虚,因此不可发汗。误用发汗,就会发生形寒战栗,很难自然恢复温暖。
上实下虚误汗的变证。
本条语气与第五条大致相类似,彼以寸微尺涩为气虚血少,故不可发汗;本条寸脉弦,尺脉微,为上实下虚,所以亦不可发汗。寸脉主上,弦是阳气运动于外,风木之气上扰,其证会发生头目眩晕,故曰“弦为阳运”。尺脉主下,尺微为阳气衰弱,阴寒内盛,故谓“微为阴寒”。虚阳上浮,阴寒在下,所以说“上实下虚”。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实证,仅是相对下虚而说的,所以下面又说“微弦为虚,不可发汗”。意欲得温,正是阳气虚弱的现象。如误用汗法,则阳气衰亡,阴寒独治,故寒栗不能自还。
13.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似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并不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若把咳嗽当做表寒而发汗,就会出现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证。
本条讲寒饮剧咳误汗的变证。
寒饮所致的咳嗽,当咳剧时,多频频吐出涎沫,由于津液停聚为饮,不得输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寒饮阻于胸膈,胸阳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饥嘈繁杂。同时为气血流注大会于肺的时刻,与停饮相搏,故晬时而发,好像疟疾的定时发作。不过,是寒饮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无热,寒饮既停,阳必不足,所以虚而寒栗。这种剧咳,自然不可发汗,不可发而误发,势必阳气更虚,不能外温肢体,则身体蜷曲;寒饮凝聚更甚,则胸中苦满而腹中胀硬。
14.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①,舌萎②,声不得前。
①声乱咽嘶:语声散乱,咽喉嘶哑。
②舌萎:舌体萎软无力。
手足厥而脉紧,不可用发汗法。误用发汗,就会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体萎软无力,声音不能发出。
本条讲寒盛阳虚误汗的变证。
手足厥冷,脉紧,证属阴盛阳虚,自当禁用发汗。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舌为心苗,言为心言,不应汗而误发其汗,则心肾之气大伤,因而咽喉嘶哑,舌萎无力而声难外发。
15.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凡是四肢逆冷的证候,误用发汗,病势轻的,难以瘥解;病变剧者,言语错乱,眼目昏眩,预后不良。即使不死,性命亦将难以保全。
本条讲阴盛阳衰厥逆误汗的变证。
诸逆,应是指各种厥逆,一般都不可发汗,而阴盛阳衰的厥逆,尤其不可发汗。如果误用发汗,轻者,阳气更虚,比较难治;重者,阳气外越,精气衰竭,出现语乱目眩,成为死候。即使暂时未死,命亦终难保全。
16.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也。
见“太阳篇”23条上半节,“续”作“欲”,“一日二三度发”下有“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二句,“不可更发汗”下有“更下更吐”四字。
1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见“太阳篇”27条。“无阳也”句上,有一“此”字。“不可发汗”句下,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八字。
18.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见“太阳篇”83条。
19.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见“太阳篇”87条,“亡血”下尚有一“家”字。
20.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见“太阳篇”86条。
21.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方本阙)
见“太阳篇”88条。“汗家不可发汗”,作“汗家重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无“发汗”二字。“宜”作“与”。
22.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见“太阳篇”84条。
23.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见“太阳篇”85条。
24.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
见“厥阴篇”条。“下利不可发汗”作“下利清谷,不可攻表”。
25.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咳嗽而小便多,或小便失禁的,不可用发汗方药。如误用发汗而汗出,就会发生四肢厥逆。
本条讲阳虚咳嗽,误汗的变证。
咳为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理应小便少而不利。今咳而小便自利,或咳时小便失禁,乃因下焦阳虚,膀胱不能约束所致。治当温下焦之阳为主,而严禁发汗。倘使误汗,则下焦之阳虚更甚,不能温煦肢体,四肢失温,必致手足厥冷。
26.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见“厥阴篇”条。
27.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见少阳篇”条上半节。
28.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伸屈;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太阳中风,常微微汗出,并且兼自呕症状,误用泻下,则愈加烦闷,心中懊憹像饥饿一样;误用发汗,就会发生痉证,身体强直难以屈伸;误用火熏之,则引起全身发黄,而小便不通。如果经久不愈,就发生咳嗽唾脓。
形象中风,误下、误汗、误火熏的变证。
起首所提的伤寒,当是泛指外感,根据头痛,发热,常微汗出,自呕的临床证候,形象中风,就应当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医者不知辨证,妄用泻下,发汗、火熏方法,自然会发生许多不同的变证。不应下而误下,则邪内陷而热郁气滞,所以更加烦闷,心中懊憹如饥,并非真正饥饿。不应汗而误用发汗,则汗多伤津,筋脉失养而发生痉证,身体强直,难以屈伸。至误用火熏,更会阻遏邪之出路,加上火邪内逼,不得小便,则湿蒸热郁而为发黄。久延不愈,热伤肺络,还可能发生咳唾脓血。
29.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
见“太阳篇”条。“心下痞硬者”下有“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十一字。“不可发汗”上有一“慎”字。“不可发汗”句最后还有“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十七字。
30.太阳病,发汗,因致痉。
见“痉、湿、暍篇”条。“发汗”下有“太多”二字。
31.少阴病,咳而下利,擔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见“少阴篇”条。“被火气劫故也”上,没有“此”字。
32.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见“少阴篇”条。
往期回顾
请直接点击下方蓝色文字!
伤寒论——辨脉法
伤寒论——平脉法
伤寒论——伤寒例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药小故事合集
免责声明:本公共账号除发布的部分原创外,其余均摘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如有侵权之处,敬请及时告之,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北京誠敬堂公益中醫診所邀您一起同行
往期回顾
?緣起?北京誠敬堂中医公益診所
诚敬堂新设烫烧伤科室---烧伤烫伤者福音---这是最温暖的地方!!一封烫伤患者的来信一封来自福建母子的来信一封来自患者母亲的感谢信一封来自北京患者的求医心得分享神奇的烫伤膏---诚敬堂中医诊所神奇的烫伤膏---辽宁锦州烫伤患者诚敬堂中医雷大夫:给老年失眠患者的靠谱建议!诚敬堂中医雷大夫:请告诉父母(2)安寝十要,有效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