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息肉,想问问大家对它有多少认识?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应该就是身体里面多出的一块“肉疙瘩”,在身体里不痛不痒的,不体检根本发现不了。
那这“肉疙瘩”长得悄无声息的,对身体会不会有影响?需不需要切掉?
身上这里长“肉疙瘩”,很危险!这息肉,可以长在体内各种黏膜的表面,像是声带、胆道、胃壁……它们相应的,也以各自的“出生地”来命名。
如果个头小又是良性的,可能也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但这其中,总有那么些“捣蛋鬼”:
有些胆囊息肉可表现为右上腹部不适,如果伴有结石还可出现胆绞痛;
像鼻息肉如果一直持续长大,可能导致鼻塞、嗅觉障碍、缺氧等;
子宫内膜息肉可对怀孕有影响,有些甚至可引起女性不孕;
……
但是,最需要警惕的还是肠道上的息肉。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源自息肉,说起来,它其实就是大肠癌的前身!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65:。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4.肿瘤浸润及转移症
大肠癌最常见的浸润形式是局部侵犯,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肛门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续疼痛是直肠癌侵及骶神经丛所致。肿瘤细胞种植转移到腹盆腔,形成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直肠指检可在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内扪及块物,肿瘤在腹盆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形成腹腔积液。大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
那么怎么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全项(肝肾功能+血清铁)、大便常规+便潜血等化验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缺铁性贫血、肝肾功能等基本情况。进行血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检测,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在大肠癌患者中,CEA水平高并不表示均存在远处转移;有少数转移瘤患者,CEA并不增高。
2.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将纤维结肠镜伸入到结肠起始部位回盲部,检查结肠和直肠肠腔,并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活检和治疗。结肠镜检查比钡剂灌肠X射线更准确,尤其对结肠小息肉,通过结肠镜摘除并行病理学确诊。良性息肉摘除可预防其转变为结直肠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3.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对大肠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变的确诊以及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可明确肿瘤的性质、组织学类型及恶性程度、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脱落细胞学检查准确性高,取材繁琐,不易获得满意的标本,临床应用少。
那么怎么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结肠癌的方案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Ⅰ、Ⅱ和Ⅲ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癌肿所在部位确定根治切除范围及其手术方式。IV期患者若出现肠梗阻、严重肠出血时,暂不做根治手术,可行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是手术。直肠手术较结肠困难。常见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切除术(极早期近肛缘)、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低位前切术、经腹肛门括约肌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于Ⅱ、Ⅲ期直肠癌,建议术前行放射、化学治疗,缩小肿瘤,降低局部肿瘤期别,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2.综合治疗
()辅助化学治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5-氟尿嘧啶)的方案是目前III期结直肠癌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为6个月。适用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放射治疗者。
(2)IV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化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贝伐单抗、西妥希单抗、帕尼单抗等多种药物,常用化疗方案有:FOLFOX、XELOX、FOLFIRI等,在化疗基础上酌情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贝伐单抗、西妥希单抗、帕尼单抗)。
3.放射治疗
目前效果较好、研究较多的是外科和放疗的综全治疗,包括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三明治”式放疗等,各有其特点。对晚期直肠癌患者、局部肿瘤浸润者、有外科禁忌证者,应用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美国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大肠癌男女-年间死亡率下降5%,早诊早筛的效果振奋了很多人。
但是新消息却不乐观,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新研究显示,老人肠癌发病率的确是下降了,但年青人的比例却高了。
据调查,这一发病率自从年代起就在上升,90后的发病率已是50后在他们这个年纪时的两倍。
从80年代中期至年,20-40岁的成年人的结肠癌发病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而对于20-30的成年人,在年至年间直肠癌的发病率以每年3.2%的速率增长。
随着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结肠癌发病率下降,从年到年,年轻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仍较低,但让人担心的是,这部分人自觉还在安全年龄内,很少接受筛查。
22岁的KirstenFreiborg在大学毕业前得知她得了大肠癌
中国的情况比美国是不是好一点?并没有,中国肠癌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结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8.3岁,而美国白人为69.8岁,比他们早了20多年。
医院胃肠外科邵永胜教授的文章介绍:我国青年人大肠癌所占比例,高出美国(2.2%—4.5%)4~0倍之多,有报告最年轻一例仅3岁。
为什么肠癌盯上年轻人?
研究人员怀疑:肥胖、不健康饮食和久坐的生活方式的增加导致了50岁以下成年人结直肠癌的病例及死亡人数的上升。
大肠癌患者年龄越小,高度恶变的可能性就越大。医生和家长的忽视容易导致大肠癌诊断延误;年轻患者往往并不了解大肠癌的症状和体征,也可能会延误他(她)们就诊的时间。
浙医在线:8岁的女大学生,5个月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美国大肠癌早期发现率为39%,而中国仅为0%;5年生存率上,美国高达65.%,而中国仅为32%。预防大肠癌,除了注重早筛,对年轻人进行科普同样刻不容缓。
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是来自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
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需要通过直肠指检、肠镜等体检手段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随后可发展为腺瘤和腺癌。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0年不等。
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的很快,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某单中心统计数据结果表明,50岁以下人群原发大肠癌患者诊断时大多已有症状,有遇到过20岁以下的患者,一旦确诊,不到半年就病逝了。
导致大肠癌的因素有哪些?
诱发癌症的条件,有外源也有内源,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肠癌的影响最大。
先说内源的。
癌症是一种内源性疾病,因为细胞自身分裂时产生了复制错误,久而久之积累了起来,形成了癌变。这种DNA变异的机率虽然微小,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部分人在中年老时,容易发现癌变。如果有坚持体检的习惯,早发现、早治疗,5年存活率90%以上。
另外,癌症既然是一种基因疾病,就有可能遗传。所谓遗传,不是遗传病,而是说,形成特定癌症的某些变异,有人先天就已经拥有,还能遗传下去。
只有了这种变异,并不会马上得癌症,但癌症成功需要的变异门坎就会变低,在结直肠癌中,大约有3%-5%的结直肠癌来自遗传。
常见的恶结直肠癌遗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这种病很容易发展为结直肠癌;另一种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这两种结直肠癌都是常染色体遗传疾病。
如果父母都患有上述两种结直肠癌,那么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在筛查上提早几年。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接下来说一些普遍的外源因素。
.吸烟
年,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公共卫生期刊》上报告: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会使一个人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3%。这种影响对男性尤为显著。
吸烟不但影响健康人群患癌,还会让结直肠癌幸存患者更接近死神。
在一篇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的文章中,研究者对美国癌症协会癌症预防研究II期阶段中从8.4万成年人中诊断出的名新发侵入性非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诊断后吸烟往往会增加癌症患者至少2倍的死亡风险,而且和两倍的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直接相关。
2.饮酒
有不少观察性研究表明,过量饮酒将明显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且在男性中相关性更强。有荟萃分析显示,中度饮酒(-4杯/d)和大量饮酒(4杯/d)相对于非饮酒者或是偶尔饮酒者,将分别提高结直肠癌发生率2%和52%;而在女性中,中度饮酒仅增加8%的结直肠癌发病率。
AmJClinNutr杂志曾刊登过一项针对多名女性和多名男性的研究,旨在找到结直肠癌与酒精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有饮酒家族史的人每日摄入酒精量多于30克将大大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没有饮酒家族史的受试者则未显示出酒精摄入和罹患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
3.膳食多红肉
红肉及肉制品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已被肯定。
20年的份荟萃分析汇总了年至20年3月的所有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红肉及肉制品可提升结直肠癌风险,且该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即每增加00g/d的红肉摄人将增加29%的结直肠癌发生风险,而每增加50g/d的肉制品摄人将提升2%的患病概率,其中男性中该相关性尤其显著。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的致癌性做出了评价——加工肉类被列为I类“致癌物”,红肉被列为IIA类“致癌物”。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将增加8%。
4.肥胖
此前一项研究表明,在肥胖患者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相比与较瘦的人增长50%。最近,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则显示,超重青少年男性到中年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非超重者高两倍。
该研究共入组例瑞典6~20岁的义务应征入伍的青少年,既往有肠道炎症疾病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国家癌症登记处的数据显示,中位随访35年时,例发展为结直肠癌,其中50例为结肠癌,例为直肠癌。
大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腹部有肿块;
大便带血(或者出现黑便)及有下坠感;
大便内有脓血或粘液血丝;
大便习惯改变,频繁或腹泻便秘交替;
大便形状改变,变细,便便或者带沟槽;
发现结肠多发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大肠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右侧结肠癌
消化不良、乏力、食欲减退、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包块位置岁病变位置而异。
左侧结肠癌
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由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而腹胀,腹痛,肠鸣及其肠型明显。
直肠癌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于癌肿可侵犯骶丛神经,可出现剧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癌肿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肠瘘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肠梗阻。
肛管癌
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时加剧,当癌肿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造成大小便失禁。肛管癌可转移至股沟淋巴结,故可于腹股沟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淋巴结。
大肠癌和痔疮怎么区别?
因为早期大肠癌的症状多反映在大便上,很多患者一直以为自己得了痔疮,许多大肠癌患者在早期发病时被当作痔疮、肠炎等病医治,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想区分痔疮和肠癌,可以看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看年龄
痔疮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大肠癌多数是发生在40-60岁和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如果您属于这个年龄段内或者是高危人群,而且还发现大便出血,就要及时检查,排除大肠癌风险。
2.看大便
痔疮患者便血颜色鲜艳,与粪便不相混合,血多随大便排出后滴下,而大肠癌患者便血颜色较暗,多混在大便中,晚期还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并且在大便过程中有粘液,有下坠感。
有病先看便,一眼回眸能保命。
肠息肉,离肠癌有多远?说起肠息肉会发展成肠癌,有些已经长了肠息肉的人可能就被吓到了——自己身上的,会不会癌变?
先别慌!大肠癌可怕,但大肠息肉并不可怕。
大肠息肉的生成,可能与饮食方式、生活习惯、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像是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等食物、便秘、久坐等人群,息肉就越容易找上门。
至于息肉的癌变,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历5到5年。如果在这期间监视这大肠息肉,及时发现、切除“不对劲”的,就能避免这个过程。
一般来说,体检发现的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像非肿瘤性的一般不太可能癌变,比如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但肿瘤性息肉,就是一种癌前病变,像这种息肉癌变可能性就大了。
分辨息肉良恶性的几个关键因素
息肉大小——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一般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就高达50%。
息肉数目——数目越多,癌变机会较大。
息肉外观形态——外形不规则、质地较硬、易出血者较为恶性。
息肉增长速度——短期内体积变大者可能恶变。(比较前后两次息肉的大小,就知道息肉增长情况,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保留好在自己的检查报告哦。)
具体息肉是否恶性以及癌变,以上只是参考因素,一般医生会通过肠镜来做综合判断。如果怀疑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病理检查来判断病情。
大肠息肉,一个检查就能发现大肠息肉特别擅长施展“隐身术”,它引起的症状很不特异,即使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或者便血等症状,也常常被人们误以为只是肠胃问题或痔疮。
还有不少人,是一直等到出现黏液血便、腹痛、腹块甚至肠梗阻等症状时才匆匆就诊,惊觉自己不仅有大肠息肉,而且息肉已经发生癌变,甚至已发展到晚期。
所以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非常重要,特别如果自己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问题,医院肛肠科做肛门指检或肠镜。
另外,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也需要特别留心自己体检时的查出的大肠息肉。
据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患息肉,癌变可能性大。
这可能跟致癌物刺激物时间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有关。以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例:20~39岁患者癌变率为0~9%,40~59岁为26%~39%,60岁以上高达47%~52%。
所以,一旦有了息肉要及时复查。同时,在生活上,保持好的习惯也能预防息肉及肠癌发生:
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吃新鲜食品、少吃腌制品;
要多活动,少熬夜,戒烟酒;
保持一个良好心态等。
长了息肉,要不要切?发现大肠息肉后,怎么办?相信这是很多做肠镜的人想要提出的疑问。
如果大肠息肉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当切则切;
但要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
退一步说,如果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后期也可能会有便血、腹泻、肠套叠等症状,带来一系列麻烦。
说到这里,到底切不切息肉,结合检查医生给出的意见,相信大家心里也有了一定的答案。
切除息肉小疑问:
.息肉怎么切?
虽然息肉长在肠道里面,但切除息肉并不需要开肠破肚。
在现如今的内镜技术下,可以通过从肛门推进一个小镜头的方式,不用开刀就能切除息肉。有些小息肉甚至在肠镜检查时,就可以同时进行息肉切除,手术简便又能减少痛苦。
2.切了息肉还会复发吗?
有些息肉,如腺瘤性肠息肉,有复发和再发的可能。所以肠息肉切除后,必须定期检查:
一般切除后隔半年左右复查第一次;
如果没有复发,就可以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以一年或两年的频率依次复查;
一旦又发现了肠息肉,切除后复查频率就应再缩短到半年。
具体的检查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最恰当的建议。
精彩回顾
《揭秘:让京?东强哥翻车的女人》
《腾讯00后研究报告》完整版
《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End-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