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一个“行”上。只有通过实践,切身体会中医的疗效,才会进一步“信”。
很多同学也许会说,我现在是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即使以后工作了,短期内也很难被患者认同。是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到今天,许多人看中医还习惯性地要找老中医?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老中医等于经验丰富。
那么作为年轻的中医,是否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呢?
不是这样的。这里,我想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感悟!
我曾经痴迷于台球这项运动。每个周末,我都会邀上几位好友,驱车前往台球馆,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我们常常一玩就是整个下午,不决出胜负誓不罢休。除了角度和力度,台球还蕴含着许多难以言传的技巧。我的一位同学是台球高手,每次与他交手,我总是输两三个球。有一次,我们一直玩到夜幕降临,才一起出去吃夜宵。在餐桌上,大家纷纷向他请教台球的经验。他深吸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恳请他进一步解释。他微笑着说:“在台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球。这时,很多人会心浮气躁,草率出杆,想着等下一次机会再说。然而,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即使球的角度不好,我们依然有方法应对。比如控制白球,给对手制造困难,或者耐心地调整球的位置。如果你看到一个难以打进的球,就随意一击,那么你只会给对手留下更多机会……”“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多年后的记忆。人生就像一场台球赛,我们有许多次出杆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我们要像对待一个好球那样,轻轻松松地送它入袋。而当机会不佳时,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创造机会。因为正如那位同学所说:“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可能最初,我们的机会不多,但并不等于没有机会。
首先,我们自己会生病。其实人体的每一次生病,都是对身体的一次考验,生病不是坏事,对于学医的我们而言,它就是一次亲身实践的机会。
记得在三年前的某个时候,我经历了一段非常忙碌的时期。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我连续熬了几夜,几乎没有休息。早上起床后,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已经被榨干,眼睛模糊不清,好像有眼屎一样的东西糊住了视线。然而,当我用手去擦时,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我知道,熬夜会伤肝,而肝与眼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我决定采取一些简单的调理措施。我从中药店里购买了一小把枸杞子和七八朵菊花。将它们用开水泡制后,我将其当做茶饮喝下去。很快,我感到眼睛开始变得清爽起来,那种模糊不清的感觉逐渐消失。这个效果真是立竿见影,我为这神奇的转变感到惊喜。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病人描述眼睛不舒服的情况时,我都会习惯性地询问他们是否有一种总是感觉有眼屎但实际上并没有的感觉。很多病人都会点头称是。在为这些病人开药时,我都会习惯性地加入菊花和枸杞子,以调理他们的肝和眼睛。实践证明,这种配方的疗效非常好,很多病人的眼睛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记忆的深处,有一年的夏日,天气闷热而潮湿,宛如江南的梅雨季节。连续数日,我沉醉于各种面食的美味中,然而,一场与肠道的不期而遇的湿热,悄然降临。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不适,大便时感觉它似乎粘附在肠壁上,每一次的解便都变得费力而痛苦。这不是便秘,便秘是干燥硬结,难以排出;也不是拉不干净,那是另一种无力的感觉。我所经历的,是那种大便似乎与肠壁有不解之缘,紧紧相拥,让我在每一次的排便后都需要大量的纸张来擦拭。在中医的理论中,这正是肠道湿热的表现。我立刻采取了措施,用苦参、茯苓等中药材,辅以少许艾叶,煎煮成汤药,每日服用。很快,那种痛苦的感觉逐渐消退,直至消失。然而,那种大便粘肠的感觉,仿佛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心头,难以忘怀。此后,在面对肠道不适的患者时,我都会细致地询问他们的排便情况。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回答“大便正常”,然而,当我深入询问,大便是否发粘,擦拭是否费纸时,他们往往会点头承认。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只要大便不干结、不腹泻,就认为是正常的。他们忽略了大便发粘可能也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如果不是曾经亲身体验过这样的不适,我可能会被患者的表面回答所误导,从而错过诊断肠道湿热的机会。每一位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症状和体验各不相同。作为医者,我们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细节,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在探索中医的奥秘中,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次生病的经历。每一次的不适,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