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如此稳定结构的盆底会“生病”吗?
当然会!即使有坚硬骨骼搭起的支架,强大盆底肌的支持,牢不可破的结缔组织的维持等,盆底还是会“生病”,还是会出现因盆底“生病”而产生一系列的尴尬现象,例如:
?谈笑风生之间,尿液不经意间的流出;
?老公睡意正浓时,你却在厕所和床之间来回奔波;
?不知道多久没有体会到大便顺畅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正在激情满满的跳着刚学会的拉丁舞,却突然一阵臭味传来,原来是自己大便又控制不住了;
?时常莫名下体痛,与老朋友聚会都没心情;
……
你是否有类似的症状?你是否因此而烦恼不已?你是否急于想摆脱这种尴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是否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之所以会有上述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你的盆底“生病”了。
看点
1
盆底为什么会“生病”?
盆底是由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构成的整体,如果任何一个结构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盆底“生病”。以盆底肌发生问题而导致的盆底“生病”最多见。盆底肌在盆底中形成了一个类似“吊床”样的结构,当盆底“生病”时,这个“吊床”往往已经受到了损伤。
盆底的这个“吊床”前后固定在骨骼上,下方由盆底肌支持。在盆底肌上面,有盆腔器官躺在上面。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些器官的上面一直有很重的力量压着,盆底肌即使有再强大的力量支撑,有一天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这个“吊床”垮了,而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就会表现出如漏尿、大便失禁、下体坠胀感等尴尬现象。
一旦“吊床”受到了损伤,盆底就会表现出“生病”的样子。
看点
2
哪些主要因素会导致盆底“生病”
01
?妊娠和分娩
女性的盆底之所以容易“生病”是因为多数女性一生都要经历妊娠和分娩。经科学研究证实,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生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生完孩子的女性盆底很容易“生病”,生的孩子次数越多,“病”的可能就越严重,尤其是那些生完孩子后不注重产后康复的女性。
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生孩子时还年轻,盆底哪有那么容易“生病”。其实不然,不管你什么年龄生的孩子,不管你生了几个孩子,盆底都有可能会“生病”。
漫长十个月的孕期,眼瞅着肚子一天天变大,很多人不晓得我们的盆底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越来越重的力量压在了盆底,盆底肌所承受的力量越来越大,“吊床”就会容易受到损伤,那么盆底也就自然而然地“生病”了。
众所周知,顺产要比剖宫产更利于产后女性的恢复和宝宝的生长发育。于是很多人宁愿顶着各种风险,也要努力让孩子顺产下来。虽然顺产好处多,但是你可知道,其实顺产是对盆底的又一次“打击”,让原本已经脆弱的盆底肌再次遭受伤害,因为胎儿在经过阴道出来的时候,会对盆底肌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使得生完孩子后容易出现漏尿等现象。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准妈妈应该剖宫产?当然不是!事实证明,剖宫产和顺产相比,生完孩子后的妈妈们漏尿发生的几率是差不多的,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剖宫产后的妈妈们盆腔器官脱垂的情况要比顺产少很多,仅此而已。只要生完孩子后的妈妈们及早进行产后康复就可以了。
02
?年龄
年龄的增长对于女性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雌激素的水平。45岁后,雌激素的变化给女性盆底带来的重大影响就是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盆底随之可能会“生病”。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构成盆底结构的组织发生变化,使得盆底的“吊床”出现损伤,再加上人到中年容易发福,盆底就会更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看点
3
盆底“生病”了该怎么办?
盆底如果真的“生病”了,她会像感冒一样过了7天就会好吗?需要吃药吗?如何能让盆底的“病”尽快好起来呢?
盆底一旦“生病”,不会像感冒一样,身体会动用自身的免疫系统将病毒消灭,如果不及时治疗并加以重视,盆底的“病”会越来越严重!盆底“生病”我们不要不好意思同家人讲,医院咨询,其次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看点
4
如何尽量避免盆底“生病”?
预防盆底“生病”从积极锻炼开始,更重要的是你要重视起来。如果你是产后妈妈、长期坐办公室的白领、中老年妇女、长期慢性便秘或咳嗽的人群,请先做个盆底功能检查,看看自己的盆底功能指标是否已经出现了异常,如果已经出现了异常,医院治疗,如果盆底功能指标全部正常,也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要以为自己不需要进行盆底功能康复了。
如果你是上述人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上,盆底功能的定期检查和康复都是必须要做的。
盆底“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此“病”一无所知,也不重视。“病”无大小,一旦盆底“生病”,你应尽早重视,积极治疗。
来源:人卫妇产科学
扫描下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