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大连的一个初中女生跳楼自杀身亡。
1月3日,江苏的一个初中女生跳楼自杀身亡。
1月4日,深圳罗湖外语学校一个初中男生跳楼自杀身亡。
他们当中最小的初一,十三岁,最大的初三,15岁。
自杀这个词总是会让人心里忍不住的难过。
因为,他们一个人天台上跨过那道生与死的界限时,耳边是否有过回响?
有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其实不用这样?
关于自杀的新闻,总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出现,然后又悄悄地消失在我们视线中,媒体报导的时候,也总会以一两句结案陈词一样的话为重:未成年的,多半是因为学业或者感情,已成年的,多半是因为事业或者家庭。说来说去,总会归结到一句“想不开”上。
于是我们这些围观者们会忍不住叹息一声,再评论上一句:“唉,干嘛想不开呢。”以表遗憾。
可是,自杀从来就不是一道算术题啊,如果能够算得清楚,他们又怎么会踏上一条自己明白回不了头的路?
“我真的不是想不开,我就是不想再想了。”
时至今日,随着心理学科日益精深的研究,自杀行为也越来越被学者们认识和重视,对于自杀的类型,过程,动机,各个学派的学者都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系统的理论和认识,但不论学派为何,学者们的都有一个同样的共识:“自杀行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为了解脱自己。”
所以对于自杀者来说,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还有其他答案,而是他们觉得,自杀就是最好的答案。
但真的如此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自杀都被渲染得过于美好了,什么“从高空轻轻跃下,和蓝天融为一体”,什么“把自己浸泡在浴缸里,看手腕上的鲜血淋漓出盛开的大丽菊”,什么“头伸进套索里,瞬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假的,都是假的。
死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我明白,我们为了死者的体面,总是会把那些让人不忍目睹的场面说得好听一点,来放下我们对于死者的恻隐,以及死者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画面。
可惜的是,死亡很多时候都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死亡是残酷的,即便被温柔的笔触涂抹多少次,也依然改变不了它的本质。
它被粉饰的美好后面,是飞溅的血液,破碎的骨骼,是亲人甚至无法完整抱起的一具残破的尸体。
青春期里被美化过的死亡画面里,最常见的是割腕,跳楼,和吞安眠药。说起这些死法的句子,常常会写死者“安详得像是睡着了一样”。
其实不是。
大部分人对于手腕血管和深度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完全无法切开足以致死的切口,而且正常人的血液都是有自凝能力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结痂止血,所以为了让自己失血致死,自杀者往往需要在同一个位置来回切割很多次才能保证伤口足够深入,而大量失血这种做法,有时候又不一定能真的死透,那些从大失血中被抢救回来的人,也会因为大脑长时间缺血而形成机能缺失,也就是所谓的植物人;
吞安眠药也不能让你真的在睡梦中进入死亡,第一个原因是,安眠药因为各自的主要成分和规格不同,致死剂量也不一样,所以很有可能你以为自己会死,医院去反复洗胃,而如果真的吃到了致死剂量,你的死因很有可能是被呕吐物呛死——大剂量安眠药引起了剧烈的肠胃反应,人会在昏迷状态下呕吐,而因为安眠药的肌肉抑制作用,吞了安眠药的人又不能把它真正的吐出来,然后那些倒流的呕吐物就会把气管塞满,让人最终死于窒息,某种程度上来说,吞安眠药的死相,其实会很恶心;
而跳楼这个在大部分人认知里轻轻一跃一了百了的死法,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从人体结构上来说,除非是头部最先接触地面,在强烈的重力加速度下把整个脑子砸个稀烂这种瞬间脑死亡的情况以外,躯干着地或者四肢着地将会导致死者接触地面后还有两到三分钟的神经暂留现象,身体和精神都会在剧烈的痛苦中一点点地陷入永远的黑暗;
而根据法医的说法,有95.2%的跳楼者,最早的伤痕都出现在手掌膝盖等地方,这是一种明显的防御伤,也就是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几乎所有的跳楼者都会本能地选择保护自己,或者说,他们在最后的关头,都出现了后悔。
而让人难过的是,上面这段话换个说法,就是几乎所有跳楼的人,都在后悔了以后接受了大概是最残酷的痛楚和折磨。
上吊会引起大小便失禁,毒药视作用位置不同会出现痉挛,呕吐,失禁,气管收缩等等多种极端生理反应,自刎因为血压的关系血液会像高压水龙头一样喷出两米多高的高度。
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没有配乐,没有打光,没有滤镜,只有最深切的痛苦和最极端的生理反应,血腥,惨烈,绝望,充斥着令人作呕的气息和场景。
但这世上毕竟没有一种叫做后悔药的药物。没有办法倒流时光,也没有办法让他们减少痛苦。
可是很多很多自杀者,到最后都会后悔。
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我国的学者把自杀分为了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前者出于一时冲动,是短暂的剧烈失控,后者深思熟虑,是有条理地走向了失控。
我不知道这些跳楼的孩子属于哪一类情况,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遇到了他们还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
所以,不要责怪他们为什么不爱惜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是应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能否对这些迷失的灵魂向对岸远走的行为,呼唤他们的名字,伸手拉他们回来?
答案是有的。
自杀并非无迹可寻,更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那样,“好端端的突然就想不开寻短见了”。
自杀有着清晰的过程:
形成自杀动机或意念的阶段,矛盾冲突的阶段,以及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说到底,即便是错误的,自杀也是一个重要的抉择,它有着匹配得起生命的慎重。所以,那些频繁提及绝望的人,言语间有意或者无意提及死亡的人,开始避开身边至亲至爱的人,性格变化的人,做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行为的人,情绪反复不定,突然沮丧又突然平静开心的人,都有可能正在心里做着生与死的较量。
这场天人交战里,除了我们更多去关心身边的人,别无他法。
不要跟我说“有些人活着就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不仅仅是心理上,也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那为什么非要阻止他们寻死呢?”
答案已经在前面告诉你了。
因为面对这仅有一次的抉择,我们也好,自杀者也好,都应该有后悔的余地。
因为生命应该是高于一切的存在。
图
PV师アボガド6
?
“这个世界虽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
深圳24小时心理危机
-
▼
-今日互动-
看完了以后,留下你想说的话吧
如果你喜欢我,
戳个赞也不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