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身体里,会长出一块或好几块多余的“肉”。这种“肉”可比肥肉杀伤力强多了,它爱往鼻腔、胃肠、胆囊、子宫等部位长,还可能变成癌症——这就是息肉。在各种息肉中,胃肠息肉最常见。
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肠道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
腺瘤:多发于胃窦部,由管状或绒毛状增生腺体组成,腺体呈不典型增生。
增生性息肉:小凹上皮不规则增生,多见胃窦部。
错构瘤性息肉:一种为胃底腺灶状息肉增生所致;另一种为peutz-jeghers息肉,由平滑肌和上皮构成,伴有口唇、指趾部色素斑沉着。
幼年性息肉:胃小凹上皮增生和囊性变,继发感染和糜烂。
炎性息肉:是炎症所致胃黏膜腺体和间质炎症。
大肠息肉的病理分型
如同人有好坏之分,肠息肉也是如此。在显微镜下,临床病理专家把肠息肉分为2大类:
肿瘤性息肉:也称“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这类息肉有可能“癌变”。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胃肠息肉临床表现
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
结肠直肠息肉症状比较常见,结直肠息肉如果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黏液,表现的症状为大便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黏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胃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肿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家族性肿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症、Turcot综合症为高;而错构瘤及非肿瘤性息肉癌变较少。
8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从腺瘤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腺瘤→大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有时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还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因此,定期的肠道健康检查尤为重要!!!当然,除了及时检查,预防才是硬道理。
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息肉癌变,建议大家做到以下3点预防胃肠息肉:
1.饮食方面,宜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海鲜以及辛辣食物;
2.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少饮酒;
3.此外,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防止胃肠息肉的发生。
以上图片素材全部来源于:pexels.白癜风祛白盛宴邀您约惠白癜风祛白盛宴邀您约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