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手术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及结、直肠的黏膜下良性肿瘤、黏膜的早期癌变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病变的切除治疗,是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治疗的新兴发展趋势。
图为ESD过程示意
ESD手术过程如下:
1.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首先行常规内镜检查,了解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结合超声内镜、染色和放大内镜检查,确定病灶范围、性质、浸润深度。
2.标记:确定病变范围后,距病灶边缘约3~5mm处进行电凝标记。对于上消化道病变进行常规标记;对于界限清楚的下消化道病灶,可不做标记。
3.黏膜下注射:注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与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而不容易损伤固有肌层,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切开: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在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首先切开部位一般为病变远侧端,如切除困难可用翻转内镜法。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电凝止血。
5.黏膜下剥离:在进行剥离前,要判断病灶的抬举情况。随着时间延长,黏膜下注射的液体会被逐渐吸收,必要时可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以便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按病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内镜和附件。
6.创面处理:病变剥离后,对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可能发生渗血部位采用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等处理,必要时用金属夹夹闭;对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应予金属夹夹闭。
推荐阅读“感觉排便是世上最难的事”,46岁乙状结肠冗长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哈获治!明日出诊专家王刃教授、主任医师医院结直肠外科(肛四科)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中国医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黑龙江省委员
毕业哈尔滨医科大学,从事结直肠、肛肠外科工作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国家、省、市论文十余篇。近年开展很多新的术式,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是最为突出的特色手术,《导尿管引导单吻合器行超低位直肠癌结肠肛管吻合术》获黑龙江省新技术应用三等奖。《优化STAR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获黑龙江新技术应用三等奖,《中低位直肠癌用支撑吻合管经直肠肛门环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获哈尔滨市新技术应用二等奖。完成各种疑难肛门疾病手术上万例,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对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大肠癌手术以及各种复杂性肛门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先开展痔的微创治疗、PPH术、直肠前突STARR术、双侧臀大肌移植治疗肛门失禁手术等。
专家预约方法
拨打-预约
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预约
转发是一种爱心,分享是一种美德!
看/肛/肠/病/到/西/大/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