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纪了,居然还有人饿死,你们敢相信吗?!
年,在河南信阳一个小村子里,就有一位叫杨锁的青年,死在了家里。
医院的尸检报告显示,他是饿死的。
这可就奇了怪了,一个23岁四肢健全、神志清醒的青年,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
但对于杨锁的死讯,整个村子里的人却都见怪不怪。
当记者采访杨锁的堂哥时,他同样表现得十分冷漠。
还说杨锁根本不是饿死的,他就是活活懒死的。
图1
这是怎么回事?23岁的杨锁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为何会被称为“河南第一懒人”呢?
一、被过于溺爱的杨锁这个懒死的青年名为杨锁,出生于年,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的村民,而他的堂哥名为杨德玉。
那时的农村,本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老来得子的杨锁父母,更是特别宠爱这个儿子。
为了把儿子永远留在身边,他们给儿子取名为杨锁。
杨锁的父母哪里能想到,正是他们的这种想法,才导致了杨锁懒死的悲剧。
一般来说,小孩子长大以后,就早早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自己下地走路了。
图2
但是已经三四岁的杨锁,却连走路都没有学会,整天都被抱在父母的怀中。
村里人也曾经觉得杨锁不下地走路很奇怪,就问杨锁的母亲。
没想到杨锁的母亲直接说:
“俺家小子可是宝贝,要是让他下地走路,万一摔着了可怎么办?”
村民们听到杨母这么说,都劝她不要太过于溺爱孩子,但杨母根本不听,依旧宠爱着杨锁。
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杨锁六七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
杨锁也曾经好奇地问过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他不能像别人一样下地走路呢?
图3
杨母只是宠溺地告诉他:
“下地走路多危险啊,万一要是碰着磕着,让我家锁儿受伤了,可怎么办?”
听到母亲这么说,年幼懵懂的杨锁,也就没再问什么。
但如果一直学不会走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随着杨锁的长大,杨父和杨母并不能一直抱着他。
不过,溺爱杨锁的杨父却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每次出门的时候,他都会把儿子放在一个很大的编筐里,然后挑着编筐走。
虽然村民们也劝导过杨父和杨母,告诉他们这样溺爱儿子,只会让杨锁的未来更加惨不忍睹。
但杨父和杨母,都不把村民们的话放在心上,觉得村民们都是杞人忧天。
图4
虽然后来,因为杨锁坚持想走路,杨父和杨母最终让他学会了下地走路。
但他们对于杨锁的溺爱,却并没有停止。
那时的农村,想吃点肉是不容易的。
但家庭条件一般的杨父和杨母,却会时不时给杨锁买点鸡腿之类的肉食。
因为嫌弃村民做的鸡腿不好吃,杨父还会为了儿子,特意骑着自行车,去大老远的镇上买鸡腿。
买回鸡腿后,杨父和杨母甚至还会亲自喂给儿子吃!
要知道,那时的杨锁,已经十岁左右,完全有了自己吃饭的能力。
但他的父母却说,还是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
父母的溺爱,让杨锁的性格很孤傲挑剔。
图5
不过,还是会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但有一次,他的父母给他买了两个猪油馍。
结果刚喂他吃了一口,他就嫌不好吃,吐了出来。
并且还把猪油馍丢在地上,没有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小朋友们都觉得他很浪费粮食,从此就不再跟他玩了。
毕竟猪油馍,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一种奢侈的食物。
而面对小朋友们的指责,被宠坏了的杨锁却说:
“不玩就不玩,我还不稀罕和你们玩呢!我就喜欢浪费粮食,怎么了?”
他这种高傲自大、好吃懒做的性格,一直持续到上小学,也没有丝毫改变。
图6
而且在学校时,他的另一个缺点也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不服管教。
当时的杨锁,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不做。
为此,老师特意找来了杨锁的家长。
但是老师没想到,杨锁的父母竟然说:
“我们的儿子聪明着呢,要是写作业的把我儿子累着,可怎么办?”
老师听了杨锁父母的话,真是哭笑不得。
但既然父母都这么说了,那老师也不好再多管什么。
然而,尽管杨锁在学校里,过着无人管教的生活,他还是觉得很枯燥无聊,告诉父母他不想再上学了。
杨父和杨母看到儿子那么不想上学,就不忍心再折磨儿子。
图7
于是就给儿子办了退学手续。
上完小学的杨锁,就这样又回到了家中,过起了被父母宠爱的生活。
同时,他也成了村里有名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废人”!
哪怕后来他的父亲因病离世,他也没有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依然过得如同废人一般!
他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患了肝癌,到医院检查时已经是晚期了。
虽然家里拿出了积蓄全力医治,但杨父最终还是因病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下杨锁和母亲相依为命。
但是他却从来不干活,不管重活还是轻活,都交给母亲去做。
即使后来,母亲的身子越来越差,求着他去干活。
但他根本不听,要是不高兴了,甚至还会打自己的母亲!
图8
就是因为他一直让母亲承担着所有的农活和家务,他的母亲才最终积劳成疾,在他18岁那年也离世了。
这次,他直接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刚开始看到他孤苦无依,村民们都觉得他很可怜,于是就隔三差五地买一些菜和肉送给他。
但是直到菜跟肉都放坏了,他也没有用这些菜跟肉做过一顿饭。
不要觉得他是因为父母去世太过伤心,才没心思做饭,其实他只是因为懒!
看到他这么懒惰,村民们也都很无可奈何。
不过,好在父母还是留了一点积蓄给他。
图9
他就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拿着这些钱,买些东西吃,然后吃一顿睡一天。
有时候,实在懒得去买东西,他就去村里各家讨饭吃吃。
他穿的衣服也从来不洗,如果衣服穿脏了,他就扔掉,然后买新的重新换上。
但父母留下的积蓄本来就不多,按照他这么挥霍,钱没多久就花完了。
没了钱的杨锁,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的堂兄弟们。
这些堂兄弟们也确实照顾过杨锁一段时间,把他接到家里住。
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因为他实在太懒了!
连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顾!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好心的堂哥,愿意接济他,这个好心的堂哥,就是杨德玉。
图10杨锁父母
二、河南第一懒人当时的杨德玉是一个包工头,因为踏实勤劳积攒了一些钱。
所以就想把杨锁接过去照顾。
杨德玉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不能一门心思地照顾杨锁。
眼看着杨锁成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躺在家里混吃等死,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杨德玉觉得既无奈,又于心不忍。
经过一番思考后,杨德玉决定让杨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过得有意义一点。
于是,他把杨锁带去了他曾经干活的工地。
还让工地上的包工头,安排杨锁干一些搬砖、推车之类的简单活。
这样,杨锁起码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然而,杨锁却告诉工头,工地太热了,他不想干活,然后就跑回了家。
图11
杨德玉知道后,实在不知道该拿这个懒惰的堂弟怎么办。
不过他转念一下,堂弟平时没吃过什么苦,工地上的活确实可能干不来。
于是,他又托人帮杨锁在镇上的饭店找了个当服务员的工作。
在饭店里,既不用晒太阳,也不用淋雨,并且还有空调吹。
对于杨锁来说,这份工作确实很不错了。
但是,好吃懒做的杨锁,却依然把这份工作搞砸了。
因为在饭店里,他不但不愿意端盘子,还会跑到后厨偷吃。
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还让饭店的其他服务员喂自己吃饭。
本来是一个来挣钱的打工仔,他硬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皇帝。
图12
像他这样的人,自然也不受饭店老板的待见。
于是这份工作干了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被老板赶了回去。
自此,杨德玉对这个堂弟彻底失望了,便不再过多干预堂弟的事。
而杨锁也彻底开启了自己的懒人模式,几乎整天都待在家里不出去。
如果在家里睡醒了,感觉饿了,他就去村里讨点吃的,吃饱了又继续在家里倒头大睡。
村民们虽然对他的懒惰嗤之以鼻,但他们却没有办法改变他的懒惰,只能看着他整天宅在家不门。
宅在家里的杨锁,开始还会出门讨饭。
后来就很少出门了,村民们见到他时,总能闻见一股难闻的味道。
因为他懒得洗澡,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异味。
图13
不过,这还不是村民最难以忍受他的地方。
最让村民难以忍受的是,他竟然懒到连大小便都在家里解决。
因为他的种种懒惰行为,开始关心他的村民,也逐渐不再关心他。
后来谁也不知道,他在家里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到了年冬季的时候,给家里准备年货的杨德玉,突然又想起了这个表弟。
于是就买了一些熟食和几件棉衣,到时候去看一下表弟。
谁知,当他推开杨锁的家门时,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
他捂着鼻子,继续向表弟睡觉的方向走去。
结果怎么喊表弟,表弟都不答应。
接着,他推了推睡着的表弟,却发现表弟的身体已经僵硬,人早就已经断气了。
图14
原来,入冬以后,为了能够暖和一点,杨锁就把家里仅剩的家具都烧了来取暖了。
然而又冷又饿的杨锁,却依然不愿意出门,最终他永远告别了人世。
发现杨锁死了以后,杨德玉也立马报了警。
而经过法医的鉴定,杨锁其实是饿死的。
杨锁的死讯传开后,很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并称他为“河南第一懒人”“天下第一懒人”。
甚至还有媒体,来探寻他饿死的真正原因。
但如果要说到他饿死的真正原因,这一切,都跟他的父母脱离不了关系。
如果不是他们的过度溺爱,杨锁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
图15
后来有一个导演,以杨锁为原型,特意拍摄了一部警示后人的电影。
以杨锁为原型的电影年时,男演员陈姗姗听说了杨锁活活懒死的事情,感到非常震惊!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23岁的正常小伙子,竟然会因为懒,活活饿死。
而陈姗姗的儿子,也是跟陈锁一样,从小就娇生惯养。
12岁时,他不会自己洗袜子。
就连吃饭,也需要人哄好久才吃。
陈姗姗不由地想到,要是儿子以后跟陈锁一样,那可怎么办呢?
最后,他决定让儿子陈汉璋主演以陈锁为原形的纪录片—《罪爱》。
陈汉璋主演了这部电影后,深深被陈锁的娇纵、任性和懒惰震惊了。
他从陈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的身影。
明白了自己再这么下去,恐怕会有跟陈锁一样的下场。
图16
于是,拍完这部纪录片后,陈汉璋就慢慢改变了。
他变得勤劳谦虚又有责任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陈姗姗看到儿子的蜕变,也非常欣慰。
不过他更希望的,是让更多人知道,溺爱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是对孩子一种无形的伤害。
其实,随着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开始溺爱孩子,让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越来越小,导致了不少悲剧的发生。
有时候,放手让孩子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