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昨天上午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女儿所在的班级要停课十天,原因是班里有两个孩子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幼儿园上报后停课了。近期,妈妈们的朋友圈都快被“疱疹性咽峡炎”刷屏了,据传这是一种新病毒引起的,比手足口病还厉害。真是这样吗?中医有什么方法解决吗?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每年的夏秋季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1~5日内愈合。
手足口病方:不让手足口病将孩子击倒
中医对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疱疹性咽峡炎多是内有肺脾湿热,外感时邪疫毒所致。
1、患儿发病部位多是咽部,为肺部之所主。咽为肺系,脾经“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均说明了疱疹性咽峡炎与肺脾有关。
2、儿童肺脾容易受损,产生肺脾湿热。原因在于儿童身体脏腑功能比较弱,容易外受外邪,导致肺脾湿热,湿热停滞于肺脾而发病。
3、每年的4-9月都是夏季前后,暑湿比较严重。再加上流行性的疫毒(注:中医将流行性的、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成为时行疾病,其病邪称之为时行疫毒)。而儿童脏腑弱,就好像小草,经不住风吹雨打,容易感受外界的时行疫毒而生病。
治则治法
孩子长这么大容易嘛?就拿生病来说吧,小朋友身体抵抗力一般较差,因此更易受到疾病侵害。遇到此种疾病,均采用清利肺脾湿热,解毒除湿之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方
组成:桑叶、滑石、黄芩、连翘各12g,白豆蔻(后下)、茯苓、玄参、射干、厚朴各9g,炒杏仁、桔梗、竹叶、甘草各6g,梨1个、生姜5片。
用法:最好选用陶瓷锅(也可以用不锈钢锅代替),加水大约ml,提前泡30分钟,用大火开锅后再换用小火煎煮15分钟,然后再放白豆蔻,再煎煮5分钟即可出锅,煎煮一次即可,煎煮出来大约ml左右药液,然后分成2~3次服用。1岁以内,可以每次服用10~30毫升,1~2岁每次50毫升左右,2岁以上可以每次50~毫升,3岁以上可以每次服用毫升以上。每天服用2~3次。如喝茶状小口频服,也可以加白糖或红糖服用,那样口感会好一些。饭前饭后均可,须与吃饭间隔30分钟以上。
主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症见突然发热和喉痛,咽后部、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上为6岁儿童量。连续服用2~4日。临证酌量增减。
?方解:用辛凉之连翘、桑叶清热透热;用黄芩泄肺热;用滑石、甘草、茯苓甘寒清利湿热;用玄参、射干、桔梗清热利咽;用杏仁宣肺化湿,用厚朴、白豆蔻、生姜温脾、醒脾、健脾化湿;用竹叶利湿从小便而走;用梨养阴生津止渴。
这个方值得收藏,现在小孩子疱疹性咽峡炎比较流行,特别是夏天。
本方缘起
大约一年前对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治小文章得到广泛传播,令我始料未及。然二者虽有共同点都为湿热,但略有区别,疱疹性咽峡炎多在肺,手足口病多在脾胃。治疗时亦需有所侧重。故基于临床,多方参详,浏览诸家,结合自身经验拟定本方。不敢居功,在此对各中医前辈致谢。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