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完孩子没俩月,咳嗽、打喷嚏时有小便漏出,自从生完孩子,每次去完厕所,老是有大便不尽的感觉,生完孩子四个多月了,最近老是上厕所……
作为一名宝妈,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其实这些都是“盆地肌”的问题。今天小可和妈妈们们聊聊,产后女性必须要重视的话题——盆底肌的康复。
那么,说道盆底肌,有妈妈就问了:什么是盆底肌?盆底肌有什么功能作用?盆底肌功能障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看看以下介绍:
什么是盆底肌
盆底肌顾名思义,骨盆底的肌肉,从外到内,由浅入深,盆底肌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我们这里所讲的盆底肌是狭义上的盆底肌,即最内层的盆底肌。它由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尾肌组成的肛提肌群和尾骨肌构成,这些肌肉前方是耻骨联合,位于尿道、阴道和直肠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盆底肌的功能
耻骨阴道肌有协助缩小阴道的作用,在性功能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耻骨直肠肌参与维持直肠的功能,协助控制排便;耻骨尾骨肌在肛提肌群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对肌肉,咳嗽打喷嚏漏尿的患者、尿频尿急憋不住的患者、产后性生活不满意的患者等很可能是这对肌肉出现了问题,因为耻骨尾骨肌实际上参与维持尿道和阴道的功能,在排尿和性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髂尾肌参与组成盆膈;尾骨肌协助肛提肌封闭骨盆底。
盆底肌参与控制排便、排尿、性生活和维持骨盆结构的稳定性,如果盆底肌出现问题,盆底功能发生障碍,可能会出现漏尿、便秘、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盆底痛、大便失禁、性生活障碍等现象。所以盆底肌很重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为何产后容易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
随着孕期的进展,子宫逐渐增大,宫腔内的羊水量不断增多,导致腹压不断增加,大部分重量都压在了盆底,长期的挤压使得盆底肌容易发生松弛,导致盆底功能出现下降,因此,不管对于顺产或者剖宫产都可能会出现盆底功能下降的情况,剖宫产产后同样需要做盆底功能的检查和盆底功能康复。
另外,对于顺产的女性,在经阴道分娩时,盆底肌和盆底末梢神经也可能出现损伤,最终导致盆底功能受损,产后继而发生漏尿、子宫脱垂、便秘、盆底痛等盆底疾病。
盆底康复有必要吗?
根据统计分析,我国女性有一半的人生完宝宝后就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因为在女性盆骨和下肢之间,只有盆底肌等支持结构。盆底肌像弹簧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多项生理功能,包括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盆底损伤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不适,重者可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另外,肥胖、慢性咳嗽、便秘、雌激素下降、泌尿生殖感染等也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康复。因为怀孕时,在孕激素松弛素的作用下,盆底也会变得松弛,随着胎儿的慢慢长大,胎位下移,盆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
分娩后,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韧带松裂,“弹簧床”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脏器脱垂等,因此无论是分娩还是剖宫产均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盆底肌的损伤。
盆底康复,越早效果越好
据介绍:“产后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如果不做任何治疗,随着年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变得松弛,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到了中老年后,很可能会出现轻中度压力性痉挛或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发展到子宫脱垂。
医院妇产科微创诊疗中心医生建议:产妇在分娩后42天常规进行盆底功能检测与修复,能够有效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改善产后阴道松弛无力现象,调节夫妻生活。
为了帮助孕妈们更好的度过产后阶段,医院妇产科微创诊疗中心推出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套餐,为妈咪提供产后盆底修复等系列医疗服务。
盆底康复治疗一疗程
(原价元,活动价元)
盆底修复、治疗产后阴道松弛
子宫脱落、阴道膨出等盆底康套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