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问:医生,宝宝快一个星期没拉大便了,是不是上火啊?
医生,宝宝一直都是3-7天排便一次,是不是便秘啊?
医生,孩子总是排便困难,是不是便秘啊?要不要吃点益生菌啊?
什么是攒肚?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容易出现几天不排便的情况,常见于满月后到6月龄添加辅食之前。其实这是纯母乳喂养常见的生理现象,医学上并没有真正名称,我们俗称“攒肚”。产生的原因与宝宝对母乳消化、吸收充分,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少,不足以刺激直肠排便。具体来说,攒肚通常有以下这些表现:宝宝满月后出现连续几天不便便的情况,2-3天、4-5天甚至半个月不排便。
宝宝攒肚后排便时没有痛苦、排便困难的表现,排出的便便是正常的黄色软便,也可能是黄色糊状物,不硬也不干。
宝宝的食欲、精神很好,没有不舒服,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生长发育正常。
攒肚本身并不需要干预,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尤其是添加辅食后,会逐渐形成排便规律。妈妈们也可以适当给孩子做做腹部按摩、被动操等,促进肠胃蠕动。什么是便秘?儿童便秘的诊断目前大多依靠症状和查体,儿童90%以上为功能性便秘(FC)。通常是由反复试图克制排便引起的,由于排便时的恐惧体验,患儿尽力避免排便。克制排便行为导致粪便潴留,造成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硬。在生后第1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引起急性便秘,婴幼儿排出干硬粪便时可能会引起排便疼痛。婴幼儿FC的发生可能与排便训练有关。目前国际上儿童便秘最广泛且最规范的标准是罗马Ⅳ标准:
(一)新生儿/幼儿FC诊断标准:
①每周排便次数<2次;
②有大便潴留病史;
③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
④有粪便粗大病史;
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⑥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便失禁发作;
⑦粪便体积巨大,足以阻塞厕所。4岁以下幼儿具备上述2条以上且持续发作1个月即可诊断。
(二)儿童/青少年FC诊断标准:
①4岁以上儿童每周排便次数≤2次;
②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④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⑤直肠内存在大粪块;
⑥粪便体积巨大,足以阻塞厕所下水道。4岁以下幼儿具备上述2条以上、排除肠易激惹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且每周至少发作1次即可诊断。
功能性便秘(FC)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精神心理、生活习惯等等,不同年龄阶段也有差异。但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排便疼痛、缺乏科学排便训练、饮食结构异常。还有一种人为造成孩子便秘的现象不容忽视:补钙过多造成的便秘。
便秘的治疗儿童便秘的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的生理功能为主,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主要有以下方面: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治疗儿童便秘的第一步,对学龄期患儿故意憋便等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家长的持续配合。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建立健康的排便习惯、规律作息时间、增加体育锻炼等。
饮食调整:如添加辅食的孩子,增加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西梅、火龙果、猕猴桃、燕麦、粗粮等等,蔬菜类避免加工过熟、过细。
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去阻塞药物和维持药物两大类,包括缓泻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促胃肠动力药物等。药物治疗建议按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或擅自停药。
益生菌治疗:关于益生菌治疗儿童便秘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议。在众多的肠道菌种中,很多菌种之间存在互相促进、协同增效的作用。如果要使用益生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菌株及剂型。
膳食纤维治疗:膳食纤维是一种对肠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特殊食物成分,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按照是否有水溶性可将膳食纤维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粗纤维两大类。
一句话划重点:便秘并非上火,正确识别攒肚、认识便秘,让孩子更舒畅的排便,对有其他严重症状或生长发育受影响,应寻求医生帮助。参考文献
[1]耿岚岚(译),刘明南(译),龙高(译),等.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55(1):4-14.
[2]张树成,白玉作.儿童便秘的治疗手段及应用指征[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19(01):12-17.
以上科普的小视频,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