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因忧郁而自杀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看着一批一批的受害者自残丧命,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把爱传递出去,要让爱从星星之火,从家庭到邻居,从熟悉到陌生,传递出去。
—————————————————
母子同心救人命作者:曾慧燕
(1)自杀惊魂
1月9日,我通宵写作,清晨5時多才睡。睡梦中,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我惊醒了。
我睡眼惺忪走出房門一看,雷兒(作者曾慧燕的儿子)穿戴整齊,疾步往外走。看到把我吵醒了,臉上露出歉意,神色慌張地對我說,我一個朋友自殺了,我馬上要到醫院!
我一下子完全清醒了,自杀,医院,我问:“什麼醫院?”他說是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HospitalCenter),我马上说:“等等!医院。”
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HospitalCenter),照片来自作者
我来不及洗脸漱口,换了衣服,戴上口罩,跳医院。路上才听他叙述事情始末:原来,他的一个好朋友(为叙述方便,姑且用J代替),原係中国弃婴,在孤儿院被一对广东籍华人夫婦领养,养父母没有生育,年过半百才收养他,待他比亲生儿子还要亲。没想到他十岁时,刚刚事业有成的养父病故了,他和养父感情深厚,自此郁郁不欢,加上一直感怀身世,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遗弃他耿耿于怀,患上忧郁症却不自知。
圣诞节期间,J最要好的一个朋友,才24岁,在加州出了致命车祸,车上四名年輕人全部当场死亡,车祸现场非常慘烈,对他的心理冲击很大。
雪上加霜的是,前几天,与他分手的前女友突然伙同其新男友在他的朋友圈羞辱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Thelaststrawthatcrushesthecamel,雷兒是用英文形容的),令本来就情绪低落的J萌生轻生念头。
出事的前两晚,他和雷儿聊天聊到凌晨三点。我记得自己不明情况,还怪责雷兒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工作,怎么搞到凌晨三点才睡觉。原来他是为了开导朋友。
8日晚上,雷兒的另一个朋友告说,J已写好遗书,將他的财产分给四位好友,雷儿是其中一人。雷儿即电J,J却告说,前女友刚才发了短信给他,好像他们之间什么事情也沒发生,还叫他的昵称,安慰他好好睡觉。他也觉得近来身心俱疲,准备休息了。
雷儿以为没事了,也就放心了。谁知一觉醒来,正准备工作,J的前女友来电,气急败坏地说J威胁她要自杀,“死给她看”!然后就挂了电话。
雷儿一惊,马上对J的前女友说,他不是威脅妳,而是真的想自杀!他随即挂断对方电话,马上联系J,幸好J接听了,当时他已精神崩溃,死意已决,告诉雷儿他已在房间天花板顶上的旋转风扇上放好了绳索,准备上吊自杀,谢谢雷儿对他的关心。
雷儿急中生智,一边利用电脑和他说话安慰他,拖延时间,一边关掉耳机的声音,偷偷用手机打報警求助,一直聽到警察到來破門而入的聲音才掛掉。
事後,雷兒才知道,J一早醒來,前女友居然判若兩人,不但口出惡言,惡毒咒罵他,还叫他「去死」!令J大受刺激,在雷兒聯絡他的前一刻,J已經把繩索套在脖子上,踢開了凳子,也是命不該絕,J的身材較高大,繩子承受不了他的重量,居然斷了,他成個人重重摔下來。正当他准备重新找一根繩子的時候,雷兒及時聯絡到他。
我不禁佩服兒子的当机立斷及反應敏捷,平時看他傻头傻腦的,如果換了我,可能慌了手腳,即使想到報警,也未必想到用拖延戰術呀!
我們還在途中,警察給雷兒來了電話,說已把J送抵附近的Elmhurst醫院,目前情緒还未穩定,必須要接受心理醫生治療。
我把雷兒送到醫院急診室,停车在醫院對面馬路等他。不一會,雷兒發短信告說,他不知什麼時候才可以離開,叫我先回家休息,他會叫Uber回家。
可是,疫情嚴重,我不放心他搭Uber呀!我回了信息給他,叫他任何时候回家都要提前通知我來接他。
快到家時,剛好經過一家華人超市,我想時間尚早,應該沒有什麼人,順便買些蔬菜食物。沒想到,「莫道君行早,還有早行人。」超市人頭湧湧,才想到今天是周六,超市有特價優惠食品,吸引大家趁早光顧。
我急忙抓了幾個特價商品,沒敢多逗留就結帳走人。誰知前腳剛進門,雷兒跟著就进來了。我說你怎麼沒打電話給我?他說對不起!您沒睡好覺,我不想再麻煩您。
我說:「你不回家,我怎麼可能放心睡覺?」接著,他告說,警察要他下午一點再回醫院接J出院,問我可否做點廣東人喜歡吃的食物給他帶去給J吃?我心头一熱,這小子粗中有細,還能想到這一點,不錯!
接著,他氣憤地對我說,他擔心J的前女友繼續騷擾刺激J,令他再度輕生,便告訴她J差點上吊自殺的消息,沒想到其前女友以為雷兒嚇唬她,居然把雷兒的说話截圖發到朋友群嘲笑他。聽說這個來自台灣的女孩自幼遭人強暴,一直有心理健康問題,雖然令人同情,但也是個祸水。
我趁機教育雷兒,所以你以後交女朋友,一定要找個父母婚姻幸福、家庭生活正常的女孩,否則你也有可能遇到麻煩。你也應該告誡J,不要再和這個前女友藕斷絲連。
他倒是想得周到:我现在还不能让他知道這些事情,免受刺激,但要說服他馬上把她拉黑。
我真是老怀大慰,兒子成熟了!
到了12點半,我裝好一湯一菜,又開車把雷兒送到醫院。豈料心理醫生需要評估J的情況,一直拖到下午四時才讓他出院。那天早上的氣溫是華氏33度(攝氏零度),中午也只有華氏37度,可憐醫院急診室人满为患,雷兒怕感染病毒不敢在里面等候,只好在門外苦候,整整站了三個多小時,可谓飢寒交迫。
照片来自作者
医院是疫情嚴重時收留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醫院,大家在新聞報道中看到疫情高峰時死者堆滿卡車的鏡頭,就是医院啊。疫情居家工作期間,雷兒防疫工作做足,六親不認,不讓任何人踏進家門。現在真的是「為朋友兩肋插刀」了。
(2)险死还生
自杀未成的J出院后住在曼哈頓一位有爱心的朋友家中,雷兒每晚和他通電話安慰他,我給他送吃送水果,希望J能感受到愛的溫暖。
过了几天,我关心問起J情況如何?情緒是否穩定了?雷兒突然撲过來抱著我失聲痛哭,连說他受不了,再下去他也可能要看心理醫生了。
他抽泣了一會,情緒慢慢恢復。聲音哽咽地對我說,原來,J告訴他,那天他欲上吊尋死時,在天花板上的吊扇掛了绳索,當腦袋挂上去的一刹那,大脑还有意识,但感觉非常痛苦,那種感覺比活着還痛苦千万倍,头脑发热、耳鸣,紧接着,眼前發黑,意识也变得模糊,靈魂也好像馬上脫竅而去。
就在此時,吊扇旋轉了一下,繩索因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斷了,他重重摔在地上,但他那時覺得生無可戀,死意已決,掙扎爬起來准备再找绳子,正在这时,開著的電腦中传来雷兒呼喚他的聲音,然後他接听了。接下來的事情如上所述,不贅言。
雷兒聽到J這番說話后,雖然得到安慰,但他心痛J承受這種在鬼門關走一遭的痛苦,自己反而受不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負能量吧!
我跟雷兒說,如果你覺得有需要看心理醫生,隨時可以去,而且你也要動員J去看。他說,医院已安排好心理醫生追蹤治療,那位收留J的白人朋友,還送了他一台相關治療儀器。
雷兒說,他越想越后怕,如果不是他察覺不對勁,反應快,他就失去一个好朋友了。
自稱科學家的他說,人一旦上吊,大概只要十分鐘就沒救了,因為上吊后心臟大概还能跳動十分鐘左右。即便及時獲救,上吊者也很有可能成為植物人,或終身癱瘓。
我想起自己13岁那年,走投无路,也曾想過轻生。各種辦法中,首先排除的就是上吊,因為在許多因果輪迴的书中,都形容「吊死鬼」死相最難看,據說大小便失禁、眼球突起、舌頭伸出...啋!即使死也要做个漂亮女鬼呀!
我又趁机教育儿子,你知道我为何后来打消轻生念头吗?因为如果我死了,就会害得將我自幼抚养长大的奶奶(祖母)痛不欲生,后半生没了指望,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做鬼也愧疚。我的奶奶与我相依为命,养育之恩未报,做人怎可以自私自利,以为自己死了一了百了,人生有很多责任,孝顺父母长辈就是其一。幸亏妈妈不自私,想到不能令奶奶伤心才活了下来。
我接着说,你要把我这番话告诉J,他的养父母年过半百才领养他,为了培养他,勇敢踏上移民路,含辛茹苦养育他成人。他的养母现年七十多岁了,养父已经离世多年,J怎么忍心让妈妈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呢?不是等于往她心头扎把刀吗?
(3)千钧一发
在此我还要以咱娘俩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诉各位:当朋友需要你的时候,接听一道通话往往救人一命,將人在绝望深渊拉回来。
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有位港台知名艺人自杀,臨终前打了十通电话给朋友,无一接听,悲剧无可避免发生。
我初到香港時,由於立志要實現進入報界從事新聞工作的理想,遍閱香港各大報章。當時非常崇拜一位名噪一時的專欄作家,天天追看他在某報撰寫的小品文,講的都是人生大道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心灵鸡汤,“滿滿的正能量”。
后來我自己也出名了,有机會認識這名偶像的女友F,並且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从而得知「偶像」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
最後F發現對方「一腳踏兩船」,并且「新娘不是她」,觉得生无可恋,万念俱灰,寫了遺書凖備自殺,在最後一刻打電話給我“交代後事”。
那是年,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各方瞩目,台前幕后风起云涌。平时我在报社上班,一般要凌晨两点才回家,那一晚由於翌日一早,要赶搭七点多班机飞北京採访中英會談,我特别提早下班回家收拾行李。
刚进房门,床头电话响了,是F打来的,她说已写好遗书,但身後最不放心的是母亲,怕她死后母亲伤心难过,希望我尽可能代她安慰照顾她。
这一惊非同小可。尽管我要赶搭早机赴京採访,仍徹夜不眠,忍着睏意,和她聊了一個通宵,不断開導她,最終她打消自殺念頭。
我一看,飞机即将起飞,只来得及拿了机票和身份证回乡证拔腿就跑,匆匆截了的士直奔啓德机场(幸亏那时机场还未迁往大屿山赤鱲角),幸亏我没有行李托运,否则机场柜台已停止办理行李托运,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登机口,刚冲入机舱就关门了,好险!否则误了报社大事,该当何罪!
最狼狈的是到了北京,一下机就投入紧张的採访,连起码的换洗衣服都沒时间去买。
F後来说我是她的“救命恩人”,因为在关键时刻,有人宁愿犠牲睡眠时间陪她聊天,听她吐槽,让她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所以“不想死”了。后来,她觅得异国姻缘远离伤心地,往事云淡风轻。我们友情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
曾慧燕:資深媒體人,任職港台北美新聞界38年。紐約華文作家協會資深會員、北美華文作家协会会员、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創會會員。自年起,先後任職港台和北美七家大報,撰寫二千多萬字報導,其文章为海內外各大報刊转载,並收録在数十本出版书籍。
年獲「香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三個大獎,打破歷屆得獎紀錄,;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年當選「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年入選「全球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年獲美國中國戲劇工作坊“跨文化傳媒貢獻獎”。年獲美国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华美族研究会“卓越贡献奖”。
著作包括:《外流人材列傳》;《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中英談判我見我聞》;《一蓑煙雨》;《飛花六出》(合著)等五本;曾撰寫近十個专欄。
有关生活,有关教育,有关婚姻和家庭。。。有关人性。邀请你和我们一起透过这扇窗,观赏用中国字绘出的万紫千红,我们的作者遍布五大洲,我们的读者散居整个地球。海外文轩,文学世界的窗口,文学原创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