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徐汇区枫林路旁复旦大学医学院,就可以看见草坪前的花木丛中,坐落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一位老者慈祥地微笑着——他就是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先生。
摘取耶鲁大学博士桂冠
颜福庆终生从事医学事业,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
年7月28日,颜福庆出生于上海市江湾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二。颜福庆6岁时,父亲颜如松感染伤寒去世,他从7岁起被过继给伯父颜永京。
他的人生开始了艰辛,但幸运的是伯父颜永京是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的创办人和首任院长,颜福庆的童年就是在圣约翰书院度过的;他舅舅吴虹玉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虹口开办了一家同仁堂诊所,聘请美国传教士麦高温医师坐堂,年幼的颜福庆经常出入同仁堂,很早就接触到了西方医学。年颜福庆中学毕业,来到圣约翰书院医学院就读,年毕业,医院当实习医师。同年,颜福庆和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曹秀英在教堂举行婚礼;年,长女颜雅清出生,也是在这年,清朝政府招募赴南非的矿医,颜福庆报名并通过审查,于是离开上海,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多本金矿担任矿医,
一年多专为华工治病。他决心终生从事医学事业,深感自己的学问知识还不够,于是在年,颜福庆报考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二年级学习,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医学教育。耶鲁学费贵,生活开销也大,颜福庆课余就到餐馆刷盘子、到图书馆当管理员赚些生活补贴,他还用非常漂亮的礼品盒,装入从国内带来的红绿茶叶,用英文在盒上写上“帝国牌”的商标,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结果全部卖完。年,颜福庆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年颜福庆回国,医院当医生……
美国耶鲁大学
获得博士的颜福庆我
颜福庆正式踏上了医学人生之路,他渴望能够为老百姓的救死扶伤尽最大的贡献!
医院
年秋,北伐革命军抵达湖南长沙,当地爆发了学潮、工潮,颜福庆和外籍老师一起被迫离开长沙,前往北京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十多年的医学医生生涯,他看到的太多,感受的太多,于是决心创办一所医学院。
当时,正值第四中山大学计划设立农、工、医、法、商等8个学院,颜福庆与第四中山大学校方商议,将医学院设立在上海,获得了同意,颜福庆被任命为首任院长。颜福庆于年6月,辞去北京协和医学院职务,坐火车到上海,正式到医学院主持工作。年医学院先后改名为江苏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年9月成为独立的一家医学院,称国立上海医学院,年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年5月改为上海医科大学,后又改名为今名复旦大学医学院。
颜福庆坐镇上海医学院,接办了医院(今上海医院前身),将它作为上海医医院,医院院长。在颜福庆的努力下,上海医学院的规模和业务获得很大发展,这时,颜福庆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创办一家具有更大规模的属于医院,既能够为教学所用,以利于培养出好的医生,又能够为病人服务。
年,医院计划书。年,颜福庆正式向社会发出创建“上海医事中心”(医院)的倡议。
年1月17日那天,医院发起人会议在上海银行公会召开,实业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孔祥熙、孙中山之子孙科和沪上名流王一亭、刘鸿生、史量才等27人与会;会议宣告,医院筹备会成立,颜福庆被推举为总干事。27位社会名流为医院发起人,联合签署了《筹建医院缘起》。
颜色福庆开始了筹款的艰巨工程。
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逝世,全国各界赠送了巨额丧仪,颜福庆于是闻风而动,上门拜访。
“医院,这是替老太太造福啊。”他诚恳地对倪桂珍的长女宋霭龄说,“老太太小时候寄居在吴虹玉家,吴虹玉可是我的舅舅,我们还是有缘源的呢。”
终于,这笔巨额丧仪转入了医院的账户。
嘉道理是犹太人,是和哈同、沙逊齐名的富翁,今日的上海少年宫就是他当年的豪宅。颜福庆拜访他,希望他捐款。他不肯。颜福庆告诉他某某人捐了多少,某某人又捐了多少,还夸他是如何的有仁慈之心等,最后嘉道理动心了,捐赠了医院皮肤科的建立款项,成为医院的捐款大户。
经过颜福庆等人不懈努力,医院筹建得到了宋氏家族、嘉道理、沙逊、张学良等社会名流和浙江政府、江海关、银行公会等机构的大力资助。年4月,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新校舍同时奠基。
年4月1日下午2时,枫林桥边,上海迎来的特别的一天:举行国立上海医学院新院舍落成暨医院开幕典礼。
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宋霭龄夫妇、卫生署长刘瑞恒、教育部次长段锡朋、驻美大使王正廷、中华医学会会长朱恒璧、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名人杜月笙、画家刘海粟等数千人集聚上海西区枫林桥,共襄盛举。
人们欣喜地仰望医院和上海医学院新大楼,那是两所风格型制完全一致的姐妹楼,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多层建筑,瞧那汉白玉栏杆、红柱、金黄色琉璃瓦歇顶、屋脊兽吻,还有檐下架上彩绘画案,浓彩重墨尽显出中国皇家宫殿之气派;走进楼内,所有的结构和设施,全式是西方医学建筑的风采,堪与世界著名医学院相媲美。
孔祥熙、段锡朋、朱恒璧先后致辞,接着颜福庆作开幕报告,他热情地说道:“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必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医院服务的同人们,皆有此致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所以医学人才的服务精神,比较物质上的需要,其关系更为重大……”
随后,在医院大门前举行揭幕礼。大门上扎有红绸彩带,孔祥熙偕夫人宋霭龄及各界来宾,围成半圈站在大门前。宋霭龄手持剪刀剪断彩带,医院大门随之缓缓开启,热烈的掌声震天动地响了起来。
。
新落成的医院
中国特色的建筑外貌
《申报》和沪上英文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大陆报》以权威的口吻评价道:“这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医学院,与欧美同类医学院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医学中心之一,它将成为中国的新骄傲。”
上海医学院风景
不久,医院,他从“西安事变”中解脱出来需要体检和休养,选定了上海医院。颜福庆安排专家给蒋介石做所有检查,还给他拔了几颗牙。医院那天起,上海的《申报》就有新闻报道,不过不是头版头条,而是在第9版牙膏广告的旁边,身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看了报纸也没有任何不高兴。
时间回溯,颜福庆回国不久就发出了组织中华医学会的倡议,并发表了《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告学会宗旨是“巩固医界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年2月,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颜福庆被选举为首任会长。还有,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是颜福庆在圣约翰的校友,颜福庆建议他捐出私医院。年,叶子衡捐赠占地80余亩的江湾叶家花园,该院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是中国首创的为儿童设立的肺病疗养机构,颜福庆兼任首任院长。
特批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免费住院
时局的突变,往往打断或中断颜福庆全身心致力于医学医疗事业。
日本入侵上海,颜福庆出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号召组织了由上海医学院师生组成的第一救护队和第二救护队。颜福庆在报刊上呼吁社会各界踊跃捐助急需物资如汽车、油布、卫生材料、手术用品等,又向新闻界发表谈话,痛斥日军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多次轰炸从事救护工作的红十字会人员的滔天罪行。这期间,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身体消瘦,但还是抱病为抗战救护事业奔波。他妻子曹秀英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战时无家可归的孤儿;他长女受训成为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长子抗战爆发时尚在美国留学,颜福庆写信叫他马上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年,颜福庆出任国民政府卫生署长两年多,此后他一直服务于他所创立的上海医学院。
1949年5月中共解放军攻占上海,上海医学院由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颜福庆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上海医学院改组,颜福庆被任命为副院长。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颜福庆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虽然已70高龄,但仍参加了慰问团亲赴东北慰问志愿军。
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宴请全国知识界知名人士,颜福庆应邀参加,坐在毛泽东左边。毛泽东进入宴会厅,刚坐下就对颜福庆说,“30年前,在湖南湘雅医学院我就认识你了。”
颜福庆一愣,茫然地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当时你是一个知名大学校长,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毛泽东笑道。
原来,当时颜福庆是湘雅座医学院院长、医院副院长,毛泽东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一天,颜福庆正在办公室,助手进来说有一位青年求见“颜院长”,颜福庆让他进来。
一个拿着油布伞的青年人走来,他的妻子刚生了孩子,得了妇科病,需要住院,可是他们没有钱,医院能够免费住院治疗。颜福庆立刻关照让病人免费住院。这个年青人就是毛泽东,他的妻子就是杨开慧。
杨开慧及其和孩子在一起
在场的摄影师把颜福庆和毛泽东交谈的场景拍了下来,后来根据照片画成油画,“文革”前一直挂在医院东一楼大厅里。
颜福庆坐在毛泽东左边
颜福庆和毛泽东在一起的油画
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邀请颜福庆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颜福庆亲自撰写广播稿,来到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他用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说:“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
毕竟年岁已长,颜福庆渐渐会失忆会重听会讲错话。有时颜福庆面对全院讲话,结束前对着扩音机,呼喊“共产党万岁”,结果喊成“国民党万岁”。这是天大的政治事故,全场的人大惊,党委书记、院长陈同生马上表态:“颜老的大节是好的,他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不是陈同生保驾,颜福庆肯定会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他任第一届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名誉副会长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颜福庆84岁时还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聆听周恩来总理关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报告,回到上海,他激动地传达了中央首长对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关怀。
颜福庆晚年为“政治”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为政治而工作成为他的常态……
他在医院看病遭受冷遇
年“文革”爆发,80高龄的颜福庆的命运陡起波折。
年6月,上医大出现第一张大字报,随后,各种帽子扣在了颜福庆头上:“美国特务”、“卖国贼”、“洋武训”等。年8月31日,几辆卡车开到肇嘉浜路弄8号门口,一群红卫兵闯进颜家大门,开始抄家。年至年,颜福庆居住在武康路40弄4号,后来为了工作方便,就搬到了医院隔壁的肇嘉浜路。
颜福庆在武康路旧址
不久,工宣队进驻颜福庆的家,宣布对他实行隔离审查,任何家人不能进他的卧室。
颜福庆多次遭受批斗,他头上被扣上写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祖师爷”的超高纸帽,胸前挂着“我是混蛋”大牌子;颜福庆左手拿一只破铁皮畚箕,右手执一短棒,在他创立起来的校园里边走边敲,口里不断地喊叫:“我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我是医务界反动权威的祖师爷”、“我是牛鬼蛇神”等口号,紧跟在他后面的有七、八个教授,同样也是戴高帽、敲畚箕、喊骂自己。颜福庆在批斗会上和游斗途中,不时受到人们推打和拳脚相加;每次批斗会结束,颜福庆都带着满身的唾沫回家;有一次,有人把写大字报用的墨汁从他头上浇下,弄得他从头到脚都是墨迹。
他看到家人满脸痛心,平静地说,“不必将这些事放在心上,我从前在湖南看到过痞子造反,也是这样的。”
一天,一个工宣队员责问颜福庆:“老家伙,你为什么不自杀?”
“我为什么要自杀?我问心无愧。”他平静地富有尊严地回答。
颜福庆原来身板硬朗,思路清晰,走路不要人搀扶,经过两年多就被折磨得骨瘦如柴,卧床不起,留着老长的头发和胡子。
一天,颜福庆肺气肿病复发,家人用藤椅将他抬到隔壁医院急诊室。医生看到“颜福庆”三个字,立即向工宣队请示;最后,仅仅给了一点药打发他。家人看着颜福庆呼吸困难,就向医生提出借个氧气瓶回家给老人吸点氧,立刻被无情拒绝。
“我们回家吧……”颜福庆对家人说。
他在回家的路上,热泪一滴滴淌了下来。
此后两年,颜福庆再也没有进过他创办的医院,医院和他
家仅有一墙之隔。
年11月29日,隔壁上医大的围墻突然坍塌,老保姆跑来告诉颜福庆的小儿子瑞清和儿媳,老人大便失禁了。
儿子瑞清和儿媳赶过来,把父亲扶进卫生间;看他支持不住的样子,又把他扶回卧室床上。
“不舒服吗?”家人关切地问他。
颜福庆摇了摇头。
“医院?”家人再问。
颜福庆还是摇了摇头。
家人再问,颜福庆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88岁……
家人向颜福庆遗体告别
颜福庆,没有留下什么专著,可他却使许许多多的人拥有了特别的专著;他没有治疗过太多的病人,可他却使千千万万的病人得到了康复。颜福庆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生命的绝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上海,他使上海的医疗医学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名人堂里应该有他的至尊坐席,上海的历史上应该有他的一个华彩篇章!
年青的颜福庆
年老时的神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