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痔疮”二十年,老伯讳疾忌医
70多岁的林伯伯自述患有“痔疮”近20年了。最初他发现肛门肿块突出,并不是很大,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根据周围人和自己的经验当做是“痔疮”,所以并没有很在意,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治疗。
20年来,这个肿块逐渐增大,一直脱出肛外,不适感随之而来。起初只是肛门部的瘙痒不适感,后来逐渐变成拉肚子,一天要解十几次大便,吃止泻药只能缓解几天。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林伯伯的生活,更加令他难以启齿的是肛门失禁,稀薄的粪液从肛门口流出来,特别是坐着的时候。所以去别人家做客串门他不能久坐,要么就蹲着、站着,有些人也会因此对他冷眼相待。但是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和心理因素,他迟迟没有就医。
就医搞清病因,快速解决多年烦恼
最近,在家人的劝说下林伯伯终于来我院就诊,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马利安经过细心的问诊与查体,初步确诊为直肠脱垂,即俗话说“脱肛”,需要住院手术治疗。这让林伯伯很吃惊,原来他得的并不是“痔疮”。
入院检查后,马医生与外院专家商讨,制定了最适合林伯伯当前这个疾病的微创术式:经肛直肠黏膜脱垂STARR术式。手术仅需半身麻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效果明显。在外院专家的指导下,经过马医生及其手术团队一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自行排便时已无肛门肿块突出,手术效果立竿见影。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排便,困扰20多年的肿块再也不出来了,与之相伴的不适感也随之消失,一身轻松。在临出院时,马医生还详细嘱咐了林伯伯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肛门功能锻炼方法。
直肠脱垂疾病介绍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rectalprolapse)。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
直肠脱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直肠脱垂的治疗依年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幼儿直肠脱垂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直肠脱垂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
作者:肛肠外科徐建立
编辑:赵忆帆
审核:陈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