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中,曾有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人在~年的十大死因:
中国人死因TOP10
TOP1.
脑中风
TOP2.
缺血性心脏病
TOP3.
肺癌
TOP4.
慢性阻塞性肺病
TOP5.
肝癌
TOP6.
道路交通伤害
TOP7.
胃癌
TOP8.
阿尔兹海默症
TOP9.
新生儿疾病
TOP10.
高血压性心脏病
脑中风成为了国人第一死因!据统计,中国人平均一生“中风”的风险将近40%!
究竟中风是怎么回事?会有哪些先兆?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
什么是脑中风?
JINGYITONG
脑中风(学名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塞"和"脑出血"。
●●●
哪些人容易中风?
JINGYITONG
如果曾发生过脑中风,或符合以下8项危险因素中≥3项,则属于中风的高危人群:
①
高血压
②
糖尿病
③
房颤或心脏瓣膜病
④
血脂异常
⑤
吸烟、经常饮酒
⑥
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每周少于3次)
⑦
明显超重或肥胖
⑧
有脑中风家族史
中风是"三高"患者们的『最坏结局』之一。而高危人群在中国十分庞大。
但如果控制好上述危险因素,有病治病、控制"三高"、戒烟戒酒、增加锻炼,未来发生中风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
中风有哪些先兆?
JINGYITONG
中风,尤其是在脑梗发作前几天甚至几星期,可能出现一些先兆(学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症状一般有:
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
单侧肢体出现轻度无力
一侧眼睛出现黑矇
走路走不稳,像喝醉酒
无缘无故嗜睡、哈欠连天
短暂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说话吐字不清或听不懂话
短暂出现记忆障碍、工作无缘无故出差错,或个性改变
这些小中风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就恢复正常,可反复多次发作。
小中风虽然会自行恢复,但未来发展为"大中风"的几率急剧增加。
所以高危人群如果突然出现多个上述症状,即便很快恢复正常,也要及时就诊。让医生评估未来发生大中风的风险,并针对性预防。
●●●
如何识别大中风?
JINGYITONG
大中风的症状与小中风类似,但症状更明显且不会自行缓解。脑梗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5小时,而脑出血则更紧迫。
所以一旦出现可疑的异样,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按如下步骤及时识别:
1.看脸:识别有没有面瘫或偏盲
2.看肢体:识别有没有无力
3.听说话:识别有没有语言障碍
出现以上3类症状任何一种,不要有『再等等看』的侥幸心理,都应该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常见症状还有:突然头晕、头痛、呕吐(呈喷射状)、走路缓慢不稳,易失去平衡等,出现这些征象也要及时用以上步骤识别。
●●●
中风时怎么办?
JINGYITONG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突发中风,周围人这样做:
①
让病人平躺(不需垫枕头),把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②
如果病人领口紧或戴假牙,要及时解开领口、取出假牙保证呼吸通畅
③
如果病人呕吐了,可以及时掏出呼吸道和口腔的异物
④
如果家里有血压计,可以测量血压并记录,随后告知急救人员
⑤
不要擅自给病人吃任何药物、食物、水
最后,医院名气而舍近求远,优先选择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
●●●
出院≠痊愈
JINGYITONG
中风即便出院了,治疗也远远没有结束,而后续的治疗往往都是为了预防中风复发和中风后痴呆的发生:
1.防止中风复发
中风的复发率非常高!!!
所以药不能停,继续吃药控制如三高等危险因素,防止二次中风的发生!
2.防止中风后痴呆
中风后的患者有近8成会出现认知障碍,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差、说话词汇匮乏等,其中3成可能发展为痴呆,最后可能连家人都不认识了!
家人需要多留意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训练。
最后,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让患者动脑、防痴呆的小游戏——数独!
数独
规则:将其空格填上数字,使得每一行,每一列以及每一个3x3九宫格都没有重复的数字出现。
点击查看大图
中风又称“脑卒中”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中风有哪些先兆?
脑中风,医学上也称为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被称为“无形杀手”。
我国是中风的高发国之一,也是世界上脑血管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脑卒中目前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每5位因病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预防:高危因素自测表
根据《脑卒中危险评分卡》,主要有8项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血压≥/90毫米汞柱;
2.血脂异常(或不知道);
3.糖尿病;
4.吸烟;
5.心跳不规律;
6.明显超重或肥胖;
7.缺乏运动;
8.有脑卒中家族史。
在以上8项危险因素中,如果具有≥3项危险因素,或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具有<3项危险因素,但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之一者,评定为脑卒中中危人群;
具有<3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
如果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尽医院,接受系统检查、科学评估和有效干预,以减少或延缓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十条预防秘籍
一分预防,胜于十分治疗。据统计,80%的中风都是可防可控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发病几率。
01
防五高
定期测量血压
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比血压正常者高3倍,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是预防中风的关键。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一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
定期测定血清胆固醇水平
注意调节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阻止病变进展,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中风。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调控血糖水平,定期检测血糖。如同时合并高血压,应控制血压在/80mmHg以下。
高血粘稠度
注意饮食清淡,适当运动。定期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高血尿酸
尿酸高会引起肾脏的损伤,少吃海鲜、啤酒、甜品等食物。
02
定期体检
成年人40岁后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及时就医治疗。
03
要注意控制情绪
情绪影响人的血压,更影响人的气血循环。保持稳定的情绪,使气血循环调和,减少中风的发生。
04
合理膳食
中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脑血管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05
预防过冷过热
中风发病的时间与季节、温度有明显的关系,根据有关统计,冬、夏季中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而春、秋季偏低。这是因为低温与高温都会引起体内环境的改变,进而导致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因此当天气变化,特别是骤冷时,应特别注意加衣保暖。
06
持之以恒的运动
做适当的运动,以强健筋骨。增加血管的弹性,促进血管壁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大脑细胞的活泼健康。运动有两个要点:有恒、有方法。有恒是把运动纳入生活之中,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好像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有方法,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体能、年龄、兴趣的运动,以免造成运动伤害。
07
戒烟
尼古丁会升高血压,吸烟增加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的聚集,还加速脑动脉硬化,促进血凝块形成。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2倍。
08
适量饮酒
饮酒可引起高血压、心律不齐,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还是少饮酒或不饮酒为宜。饮酒应适量,不要酗酒。
09
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但须注意,不能睡眠过多,过多则久卧伤气,气虚则不能生血,往往是缺血性中风的诱因。同时要避免夜间突然起身,以致脑部暂时缺血,引起中风。
10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临床上你会发现很多患者或因自行停药,或未重视自己的高危因素,或不能正确识别卒中等因素,再次发病,与你在病房再相遇,因此卒中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常规的宣教遵医嘱按时吃药,定时复查外。我们还需要让患者学会防控卒中的高危因素,学会快速识别卒中及发生时的处理。
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
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颤动及其他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吸烟与酗酒、高盐高胆固醇饮食;
TIA和脑梗死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睡眠呼吸暂停;
其他如绝经后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等也为卒中的危险因素。
「BE-FAST」快速识别脑卒中
1)Balance:平衡不稳或运动不协调
2)Eyes:复视、单眼盲或双眼盲
3)Face:口角歪斜
4)Arm: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抬举后下坠
5)Speech:口齿不清、言语困难或不能理解
6)Time:判断起病时间
除了会识别,出院宣教时还不要忘了告诉患者,发生卒中时如何进行院外急救,因为时间就是大脑!
卒中院外急救
1.突发「BE-FAST」的任何症状,马上拨打,去医院的急诊室救治;
2.记录发病时间或者最后一次正常时间(醒后卒中);
3.发病时不吃任何东西,不吃药(药物可能加重病情),不进食(可能发生无误吸);
4.防止跌倒,注意安全防护;
5.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头偏向一侧。
分享点小经验
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知道控制高危因素的重要性,提高配合度。
对于多年糖尿病的患者,你说血糖要控制好,不然脑梗死要再发的,有时他可能不以为然。
但是你换种方式和患者说,我们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正常人流的是自来水,但是你的血糖太高了,血液就变粘稠了,变成了黄泥水,
一天两天没问题,时间长了,泥沙就会沉积,久而久之,血管就堵住了,一旦堵在供应脑袋的血管上,导致了中风。
让我们一起携手,做好卒中宣教,科普卒中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卒中,走进卒中,再远离卒中,让世间变得更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