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积食很常见,但又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反复积食,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近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梁粟提醒大家。
出现这些症状,宝宝可能积食了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宝宝这么容易积食呢?
梁粟指出,宝宝积食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3岁以内宝宝脏腑发育不完全,脾胃虚弱,尤其1岁以内更为明显;二是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家长总想给孩子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来补充营养,但过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会导致宝宝吸收消化困难,从而引发积食问题。
宝宝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可能积食了。小儿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拉稀或者特别干;大便颜色不正常,颜色偏深如黑色;手心、脚心发热;食欲不振,挑食;舌苔偏厚,甚至黄腻;晚上睡觉磨牙,或拧来拧去,甚至夜间哭闹(积食必然会睡觉不安,所谓胃不和卧不安);经常喊肚子痛,大便后腹痛减轻;面色暗黄,下眼睑和口周发青,脸上出现边缘不清的白斑。还有一些长期慢性积食的孩子喜欢啃手指甲(常见于小学生)。
梁粟正在给宝宝做检查。
孩子突然不爱吃饭,不要追着喂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不爱吃饭的情况,不要追着喂,这种情况可能是积食的前兆。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宝宝出现积食问题,家长可以减少一顿或两顿饭来帮助缓解,但如果宝宝已经厌食,家长继续追着喂饭、哄着吃饭反而会导致积食加重。
“中医讲,肺和大肠相表里,肠胃积热容易引起肺热,轻则咳嗽、嗓子痛,重则发烧,时间久了还可能引发哮喘等疾病。长久积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造成脾胃不和,影响营养吸收,导致孩子瘦小。”梁粟说。
梁粟接诊9岁的晨晨(化名)由于长期慢性积食,面色暗黄,反复发作哮喘、皮肤湿疹、鼻炎,医院检查,但治标不治本。
去年晨晨的父母带他到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就诊,通过望闻问切,梁粟判断晨晨出现的各种症状都是由于长时间积食所致。“孩子家长认为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有营养,每天给他做牛羊肉、海鲜吃,水果也只吃榴莲、芒果、菠萝蜜等偏热性、甜度大的水果,这些食物吃多了容易导致肺胃积热,引起一系列病症。”
经过调整饮食结构、中药调理和穴位贴敷治疗,一个多月后,晨晨之前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基本全部消失。“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能仅作为一句口号,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行。”梁粟强调。
梁粟正在和患儿家长交流。
预防:调整饮食结构,切忌顿顿大鱼大肉
如何预防小儿积食呢?
在饮食结构上,不能给孩子每天都吃大鱼大肉,要做到营养均衡,而不是营养过剩;避免吃辛辣、过甜、过咸的食物,过于甜腻的或重口味的食品也容易造成积热。
“建议家长在孩子出现不爱吃饭或轻微积食症状时,及时减少食量,清淡饮食,适当空空胃肠,同时可考虑使用消食片或贴消积的肚脐贴,以避免导致更严重的积食问题。”梁粟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房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