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粉丝反馈,上半身有热的症状:经常上火,口腔溃疡、口燥咽干、眼睛干、耳鸣、头晕、失眠、牙龈肿、口苦口渴、便秘、小便黄、舌质红等。
但又有下半身寒的症状:手足冰冷,腰膝酸软,大便粘腻沾马桶、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夜尿频繁,不敢喝水。
吃了清热泻火的药物后,肚子拉的更严重、齿痕舌、舌苔白腻、加重了下寒的问题。
用温热药想补一补,反而鼻子干、口干、大便也干,甚至流鼻血,上热的问题加重了。
这“矛盾”的上热下寒,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分辨出这个到底是真热还是假热、
比如:口渴,但又不想喝水。身体虽然很热,但是又想穿衣服。舌头虽然有点红,但是胖嫩。
总体来说,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说是真寒假热。
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
还是因为平时伤阴太过,导致肾水亏虚,虚火无处可藏,沿途直冲喉咙。
该怎么办?
陈士铎的引火汤就是滋补肾水,引火归元的一张常用方。
由熟地黄,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组成、
“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因此,“引火汤”中的两味药最为关键:
熟地黄:养肾、养阴、养髓、养血、聪耳明目。能使虚阳归于下焦。
巴戟天归肝肾经。深冬不死,味辛,滋阴补肾。温不燥
加入麦冬和五味子。养阴去虚火,
麦冬补肺,清热上焦;又可助熟地养肺阴,潜阳气,一箭双雕。
以五味子既可收敛又可补,可降浮火,滋养肾阴。
不过,如果吃了太多的补品或者是酸味的中药,容易产生淤堵,
所以用茯苓、以补其补而不滞。协调上下阴阳,令上逆之阳热潜于肾。
整个方子的目的,是引虚火入肾,调和阴阳,共治肺肾,补阴而不腻,补阳而不伤阴,阴阳互生,源源不断,上热下寒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