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楼征张卫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2(12)
摘要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ARS)是一种以多种排粪异常症状混合的综合征,包括排粪次数增多、便急、便频以及排粪失禁。LARS可在术后立即出现或者在预防性造口还纳之后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LARS的症状会逐渐减轻,部分患者排粪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但仍有60%~80%的患者存在症状,导致日常生活和心理-社会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关于LARS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LAR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肿瘤部位、放疗与否及手术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外科新技术、新策略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保肛手术甚至出现了去手术化的"等待观察(watchandwait,WW)"策略,这无疑给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有60%~80%的患者会出现以便频、便急和排粪失禁为主要特点的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anteriorresectionsyndrome,LARS)。尽管在术后两年内,LARS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会有接近60%的患者LARS症状会持续存在,约50%的患者会出现重度LARS,显著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随着直肠癌术后生存时间的不断延长,LARS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哪些临床相关因素与LAR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关。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复习,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正常人体的排粪功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因素,即直肠壶腹储存粪便的作用、良好的肛门括约肌功能和完整的肛管直肠神经感受及其调控功能。因此,不同的手术技术与策略、括约肌及相应神经纤维的机械性和物理性损伤,均与LARS密切相关。一、肿瘤部位与LARS
从外科医生角度看,影响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肿瘤距离肛门的距离,肿瘤部位越低、术后发生LARS的概率越高、程度越重。这是由于:第一,直肠壶腹具有储存粪便和气体的重要作用。当手术切除壶腹部后,必然导致粪便和气体储存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便频、便急甚至失禁。有鉴于此,有学者利用结肠J型贮袋重建直肠粪便储存部位,但结果显示,这种手术方式仅能改善术后早期的排粪功能,而远期效果并不满意。第二,为保证远切缘阴性,一般要求中低位直肠癌的远切缘为2cm。尽管目前有研究认为,对于低位、甚至极低位直肠癌远切缘8mm也足够,但是有一点,肿瘤位置越低、直肠远端切除越多,这就越有可能导致切除具有丰富感受神经的远端直肠,从而增加LAR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研究发现,吻合口距离肛缘距离是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4,95%CI:0.63~0.88,P0.),术后发生严重LARS的吻合口距离肛缘的距离是5cm,基本上对应的就是肿瘤下缘距离肛缘7cm左右。转下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