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御医给皇帝、皇后看病是天字第一号大事,容不得有丝毫的马虎,一旦出现差错那可不是革职罚俸能了事的,搞不好要就会戴上“大不敬”、“谋逆”等高帽,定个诛九族的罪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清代对御医进宫看病有一套严谨和完善的规定。按照宫中的规定,太医院定期要指派御医到宫中值班,明朝时御医是不能在内廷里值班的,到清代时才允许无论官职大小都可以一起入宫中值班。御医进宫值班叫“侍值”,分为宫值和外值。“宫值”医院长官院使、院判以及御医、吏目分班侍值,他们主要为皇帝、皇后即妃嫔们诊病。“外值”是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值。一般是在宁寿宫、慈宁宫、乾清宫、钟粹宫、寿康宫、寿安宫六处待命,给宫内太监、宫女们看病。另外,皇上出巡,太医院也要派御医跟随值班,以便皇上有医疗之需,并在皇上所到之地设立“他坦”,作为御医外出值班的休息处。在清《太医院志》中记载“他坦”有四处,一处是光绪帝驻三海时,太医院在紫禁城的西南角西苑门外,设置了一所值房,有五六间,成为值班房。第二处是圆明园,园内的东南有一个一亩园,医院办公场所,为东西两所,西面为三皇殿,祭祀先医所用,东边为大堂,有八十余间房子,规模最大。第三处是在颐和园,光绪十八年,慈禧太后驻颐和园,太医院也派出人员随侍,并在大宫门外建筑公所。第四处是避暑山庄,皇帝出巡的时候,随从的御医就会在行宫左边买下的民房作为办公值房。御医值班时遇有皇帝、后妃传唤出诊,称之为“请脉”,一般要二至四人一起出诊。入殿后,先行君臣之礼,然后由第一位御医跪诊右手,之后再互换。然后要叩问皇帝身体感觉。诊完,要和内臣一起去合药、取药,将药贴连名封记,并详细记录该方药性及治疗之法,最后要在年、月、日之下签名,以备查考。比如同治帝载淳的天花医案中记载:“十一月初二日未刻,李德立正、庄守和请得皇上脉息沉数。天花三朝,行色渐润,胃口渐开,大便未行。今议照原方利咽化滞汤加减申服一贴调理。”下面开出了药方,接着又记载:“申时二刻,大便已行,原方内减去酒军一钱五分,申初三刻进药。”戊初时又开出青咽朝饮茶。这是同治帝得天花期间一天的医案,记录得十分详细。御医开出处方后,御药房就要根据处方来煎药。御药房煎药制度也很严明,因为中药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在制药过程中,一般要先用竹筛、簸箕、箩筐分选,再用铁刘刀、切药刀,根据不同要求,将药材切成段、条、块等形状,最后用石碾、铜杵臼压碾,仅朱砂一项,就要压碾上百个小时。丸药由药模压成,有长圆药模、圆形药模,有些药还要用炉子加温。根据御医与内臣合药药方,御药房的药童要严格按照煎药时间、先后进行煎熬,不可丝毫马虎。民间煎药,用文火慢煎,而宫中则要求快速。煎药时,将药材放入煎锅内,用风箱炭火急煎。待药煎好后,参与煎药的人,也必须先尝一口,再将药汁倒入银盘中,用时再温。按照规定,御药房所煎出的药都是原方的两倍,这是为了在煎好后把药分成两份,分盛于两碗,一碗由御医、院判、内监先尝,另一碗则盖上“御药谨封”之印,才能端给生病的皇上或后妃。御医每次出诊后,必须手抄记录医案,医案要求字迹工整,系脉案原件,在黄册内或红笺上书写,有时也用染色宣纸书写。一般逐日记载,一年一册,如《皇上进药底簿》、《皇后进药底簿》等。御医虽然经常给皇帝和后妃看病,但绝对不允许对外露出一丝风声,因为皇帝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需要严格保密。因此这些医案在当时是不能泄露出宫的,皇上的病情到底怎么样,外界很少能了解。御医医治皇上疾病无效后,也常常会受到严厉处罚,上面讲到的治疗同治帝天花的李德立、庄守和,医院的左右院判,但在同治帝死后,也都被立即革职,医院,医院内带罪当差。这还是在无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要是用药不对或是诊断有误,其结局可想而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com/dbsjqy/1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