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心》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很长,建议收藏或分享后再阅读!陈权
谈孝道这个话题,还是有些忐忑。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两千多年来,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就对孝道做出过经典的阐述,如《孝经》、《弟子规》、《百孝篇》、《二十四孝》等等,一代一代传承并深刻影响着华夏儿女,虽然有些内容在形式上已不被一些人所认同,但其弘扬的孝道思想,却永不过时,它带给了每个家庭与整个社会至善至美、至德至孝的不尽光辉。
孝为德之本,本立则身立,身立则家立,家立则国立;国风之本在民风,民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实践、思考、感悟、传承、发展孝道,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不仅这种责任感激励着我,驱使着我,而且我对孝道的感悟,油然而生于内心,约束不住于笔尖,它既像春天的种子在破土而出,又如涓涓的泉水在汩汩地流淌。我不能自已了,于是,顺乎其然地在老娘身边写了关于孝道实践与感悟的文字——冥冥之中,隐约感觉这可能是老娘最后留给我的珍贵礼物。
孝为善之先,尽孝就是积善,多善必有余庆;孝为德之本,尽孝就是积德,厚德方可载物。修身齐家、积善积德,将来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将来是什么时间?是父母离开我们之后;丰厚的回报是什么?是不自责、不悔恨、不愧疚……
据媒体报道:孔子家乡出现了“逃儿村”。所谓逃儿村并非是行政村,而是子女不赡养或无法忍受子女虐待的老人逃离子女,自发地在行政村结合处形成的互相扶持、报团取暖的居住区。
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演讲时,说孔子家乡出现了多处“逃儿村”。几年后,该地区官方领导提出抗议,说钱文忠教授讲话夸大其词不负责任,“逃儿村”只是他们地区的“个别现象”。
是不是个别现象暂且不谈,那里毕竟是出现了“逃儿村”。
孔子在孝道理论方面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璀璨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国人,其家乡应该是最讲孝道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近年却出现了“逃儿村”!
另据媒体报道:在湖北某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疾病、贫困、被虐待、不能自理等原因而选择在老屋、山洞、树林、河边等僻静之处“自行了断”。当地人对此习以为常,村民说只要具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经济条件差,得了无法治愈之疾病这样的条件,老人自杀就是“明智的选择”。
前段时间媒体还报道: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请了七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了,父亲并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是死不死呀?我就请了七天假,这是奔丧假,这次你不死,下次我就不回来了。”老人当天就自杀了,儿子在七天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因子女不养不孝,不仅是不养不孝,还有一些子女啃老、虐老甚至打老,致使有的老人一边喝着农药,一边给自己烧纸钱,纸钱尚未烧完,药效发作而亡;还有的老人自己挖好了坑,然后躺在坑里喝农药……这些都是尚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对子女彻底失望后,恐惧老无所养的生活,故而做了“明智的选择”。
我认为这种选择是心先“死”而后身亡,就算老人不自杀,因为心已“死”,疾病也会来杀他们。
老人的自杀,没有弥漫的悲伤,没有怜悯的幽怨,甚至没有影响村庄的平静。它成了人们闲时的谈资,并很快被淡忘。
我们应正视而不是回避这种现象,粉饰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自欺也好,欺人也罢,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下,关于怎么养育新生儿的书籍很多,而如何践行孝道的书籍却很少。孝依然被视为美德,但不孝的行为也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这种现象,让我不忍,令我心酸;这种趋势,让我震惊,令我胆寒。为弘扬孝道,故写此文,意在使人们感动、心动,继而转化为行动。若能如此,我愿足矣。
第一章:期盼
老娘不能自理后,有段时间,她的世界改变了模样,在熟悉的屋里,在久卧的床上,她只能通过窗户感受外面的阳光。虽然有我们照料,衣食无忧,但如果天天是这样,那不就相当于住进了牢房?这样的日子,老娘寂寞、老娘无奈、老娘苦闷、老娘忧伤,她更清楚自己永远也没有再站起来的希望。在那段时间,老娘情绪烦躁,精神颓废,不住地叹息,默默地流泪。她曾跟我说:“求你给我弄点药,让我死了得了。这样,既不拖累你,我也不遭罪了。”生我养我的老娘说出这样的话,令我感到羞愧和自责。由此,我惊恐地意识到了老娘对生活不再留恋,对长寿也不再渴望。
我就想,老人不能自理之后,往往生活的时间不长。为什么?我感觉有两种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活动而导致器官功能快速衰竭;二是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而精神颓废、悲观绝望。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器质性的病,但它俩都是“病饵”,很容易招来杀人的恶疾,这可能是许多老人相对早逝的元凶。
这种情况来得突然,让我迷惘,这种现实必须改变,我在苦思冥想——我想到了报纸、想到了杂志、想到了电视……因老娘已眼花耳背,这些都不适用了,她也不感兴趣了。最后我想到轮椅,就试着用轮椅改变老娘。用轮椅推着老娘,开始时我也不很适应,还有些不好意思。而老娘也不让说她不能行走,只让说她是受了点小伤。
推上轮椅,我渐渐发现了轮椅的奇妙:它带给老娘快乐,带给老娘期盼,带给老娘幸福,带给老娘安康。
给老娘梳完头、穿好衣服、抱上轮椅,推她出去时,我启发性地问:“老娘干什么?”她就兴致勃勃地说:“老娘出山喽。”我试探性地问:“出山干什么?”她很得意地说:“出山溜溜。”这是每次推老娘出去时我俩的开场白。
路上经常遇到熟人,互相打招呼后,老娘问我:“他是谁?”我说:“我不认识。”老娘问:“那他怎么和你说话呢?”我说:“他认识你,他问我你是不是于老师,我说是,他说你课讲得可好了。”之后我问老娘:“怎么认识你的人这么多呢?”她想了一想,说:“我当过老师呗。”我说:“对啦。”这样的话,每天要重复多次,每次说完,老娘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试着问老娘:“以后他们再问你是不是于老师,我说不是行不?”她看着我有些不解地说:“那你得实事求是呀。”老娘的心,我懂了。
广场上,不算太老的老年人在跳健身操。我将老娘推到队伍的后边,把着老娘的胳膊,让她跟着音乐的节奏、看着别人的姿势学简单的动作。时间长了,老娘就可以自己跟着比划了。虽然胳膊僵硬笨拙动作不规范,还显得有些吃力,但老娘愿意参与,在她心目中,自己已融入了健身的队伍,成了健身的一员。
广场也是孩子的乐园,在那里,我把老娘抱上座椅式秋千,让她和孩子们一起悠闲地荡荡,感受着如孩子般的快乐时光。我问:“荡秋千好不?”老娘一边点头一边说:“好。”我问:“荡秋千有意思不?”老娘笑着说“有意思。”老娘告诉我:“小时候荡的秋千是用绳拴在大树的斜枝上,底下放块木板,能坐着荡,也能站着荡,能一个人荡,也能两个人一起荡。日本鬼子来之前,我经常和我小姐姐一起荡,那时可有意思了……”荡秋千如穿越了时光隧道,老娘仿佛回到了幸福的童年。
路边,不知是谁家雪白的奶羊总在那散放,羊羔跪乳后,我把老娘推到羊身边,小羊那双圆而鼓、黑又亮的大眼睛注视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娘,它似有所思,又像感悟到了什么,不但不躲,反倒过来翘着小尾巴、伸长脖子很温顺地舔老娘。老娘爱怜地伸手抚摸着小羊的头,说:“羊是最善良的。”还学羊的叫声:咩—
河边,牛妈妈在低头吃草,小牛犊在自由地撒欢儿。老娘告诉我:“牛最勤劳,它的叫声是这样:哞——”我也跟着学一声:哞——之后就陪老娘一起哈哈大笑了。
老娘坐着轮椅,走东,走西,走南,走北——她那弱小的身影留在田野的小径、村屯的道上、热闹的街市和健身的广场……
三月冰融化,四月天艳阳,五月忙耕种,六月披绿装,七月玉米吐须,八月稻花飘香,九月丰收在望,十月收割正忙,十一月中午晒太阳,寒冬腊月,风吹雪舞,老娘在阳光房里赏雪、看狗、盼春光……
接触社会不寂寞,感受自然心敞亮。
我和老娘不远走,因为那样太颠簸。我推老娘在家的周边转,因为风景就在眼前。
偶尔也开车和老娘回朝阳林场(约60里路),那里是老娘带我们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四十多年后,去那里瞧瞧,坐轮椅转转,但却看不到老房子,找不到老邻居,心里熟悉的地方在眼前又陌生了。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于是老娘讲了好多我小时候的往事……
回到家门口时,我问:“老娘干什么?”她说:“老娘回山了。”我问:“出去溜溜好不?”她说:“好,外面敞亮。”我问:“溜溜有意思不?”她笑着说:“有意思,人多,热闹,还能看见我的学生。”我问:“明天还溜溜不?”她点着头并期盼地说:“明天还溜溜。”我说:“好,等着,明天咱俩还溜溜。”这是推老娘回家时我俩的结束语。
当初,用轮椅推老娘之前,她不愿穿好衣服,那时,我认为老娘只是为了节俭。现在想来,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老娘见不到外人,整日在屋里,在床上,那她怎么可能有穿好衣服的欲望?这几年,我经常用轮椅推着老娘,而老娘身上总是穿着好看的衣裳!不仅如此,每次洗完脸,她自己还主动把雪花膏擦在脸上。通过这小小的动作,我窥见老娘已打开了心窗,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
老娘每天都期盼着明天,因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而对明天充满了渴望。悲观、忧伤、颓废等不良情绪如风中之烟,一扫而光。于是我懂了:期盼能使懦弱者勇敢,能使脆弱者坚强,能使青少年蓬勃进取,能使老年人长寿健康。因为期盼是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它能让人透过黑暗看到明天的太阳!
平时在街上,我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用童车推着年幼的孩子,但却很少看到子女用轮椅推着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在那里?在家里、在敬老院、在医院,在久卧的床上!他们都有接触社会、感受自然的渴望,但因自身失能,最简单的需求往往就变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
我推着轮椅,轮椅载着老娘,五年的时光,并不算长。可当初崭新的轮椅呀,经过风吹日晒坎坷颠簸,你的容颜已被岁月雕刻得如此之苍桑!春夏秋冬弯弯曲曲的辙痕,把我点点滴滴的思绪汇集、整理、拉长……
第二章:陪伴
有首唱响华夏、经久不衰的歌,歌词感人,朗朗上口,曲调优美,绕梁不绝。这首歌的名字叫《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能家喻户晓、经久不衰?我想是因为它唱出了老人实实在在的精神需求,唱出了老人日思夜想的灵魂渴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农村温饱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但我们的老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因种种原因,他们在精神上却更加孤独寂寞了。
现在很多老人养宠物狗,有的老人跟宠物狗叫“儿子”或“姑娘”,还给它穿适时的衣服、鞋子,给它洗澡,给它买好吃的,有的老人省吃俭用也要养宠物狗。这种现象是不是不可思议,可它却真实而普遍的存在着。
老人社会活动少了,甚至没有了社会活动。而子女因各种原因很少回家陪伴,老人是长久地孤独寂寞。而宠物狗略通人性,它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可以长久不离左右地陪伴老人,能给老人带来些许的快乐,缓解老人的孤独寂寞。这既是很多老人养宠物狗的原因,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儿女比狗亲,却在手机里,远水不能解近渴;狗比儿女疏,但能伴身边,近水楼台可得月。
所以老人养狗,因日久生情,就叫“儿子”或“姑娘”了。
老人养宠物狗无可厚非,但这反映出了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逐渐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那就是数量庞大的老人空巢而居。
以前,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四世同堂的温情,但如今却难得一见。那时,农民在家种地,几代人共同生活,其乐融融。后来农民外出打工,开始时,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近年,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已成趋势,只有老人在家留守,成为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留守老人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生活无人照料,情感得不到倾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老人最后无奈地与他们的子女永远地不告而别。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使农村和城市老人空巢而居。
近年,媒体报道的老人在家孤独地离世,直到尸体发出腐烂的气味才被邻居发现的事例也不少。
常回家看看,这是能自理老人的需求,而不能自理的老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的孤单老人,他们不仅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如果没有子女的陪伴,他们往往就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生活在冷酷无情的地狱中……
陪伴,就是和老人在一起,陪老人唠嗑,和老人做伴,并在陪伴中照料老人的生活,慰藉老人的精神。陪伴,决不是找点儿时间,找点儿空闲能做到的;陪伴,是驱散老人孤独寂寞的开心果,是照亮老人幸福生活的孔明灯;陪伴,是我们的责任。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在朝鲜战场保家卫国,老娘在河北省农村(老娘说那个地方叫大顾店)当扫盲班老师。学校离家有十六里路,当时受交通条件所限,吃、住都在学校。老娘当老师可能有一两年时间(具体时间她也说不清了),后因老人、孩子无人照料而辞职了。老娘48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姐和大哥是知青,二哥三哥还有我都在上学。此后,老娘带领我们靠着微薄的遗属费在世人的冷眼中苦渡前行。
老娘六十多岁时,冠心病已很严重,并多次休克过。在我们姐弟都参加工作之后,她身体状况渐渐好转了。年,46岁的二哥突发疾病英年早逝,这对老娘而言是晴天霹雳,此后她不仅血压高了,还经常出现心衰现象,几年的时间,老娘眼睛花得很厉害,耳朵也背得严重,走路不稳了——老娘老了。从那时起,我就经常陪伴老娘。年秋的一天下午,老娘往沙发上坐时墩了一下,当时她感觉臀部疼得厉害,我找医师到家里看,说没有骨折,是软组织损伤,敷了药,并建议按摩。开始时,我认为能恢复,就找了按摩师,每天到家里按摩一次,半个月后老娘嫌疼而拒绝按摩了。此后老娘就不能行走、连搀着走都不行,甚至不能站立——老娘不能自理了。
再也看不到老娘拄棍蹒跚走路的身影了。走路是多么平常的事儿,可老娘却完全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不仅给她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也使她精神遭受了沉重打击。老娘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她无奈的叹息、失望的眼神、烦躁的情绪已经告诉我——她孤独寂寞并丧失了自信。从此,老娘身边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陪伴了。
那时我就想:当初,是老娘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灵魂,并引领我走上了人生之路,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她老了,眼花、耳聋、驼背、行动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她就像黑夜里无助的孩子,正怀着恐惧和渴望的心情期待着我的陪伴。
我很矛盾:不陪伴,看着病弱不堪满头白发孤独寂寞卧床的老娘,当时于心不忍,我也知道将来会灵魂不安;陪伴,正值壮年的我,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不能扬起事业的风帆。拷问心灵,应该陪伴;征求肉体,选择清闲。经过思前想后,经过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心灵战胜了肉体,艰难地选择了陪伴——让生我养我的老娘微笑着把最后的人生之路走完!
我也将很快步入老年。我就想,我的老年生活应该是这样:
一、不奢求长寿,要追求健康。
步入老年,生理机能的老化不可避免。谁也改变不了这种趋势,但却可以把这种趋势延缓。为什么有的人还未退休就变成老头了,而有的人七十多岁了,看着却像是五六十岁人的精神和容颜?我就想,这里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影响。先天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而后天的影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看到并思考过那么多年纪不算大却因病不能自理的人的生活,我就想,人到这个份上,就算子女孝顺,生活也是很悲惨。于我而言,“宁死而不苟活”。所以,我可以不考虑长寿,但要努力追求健康。健康有个伴侣,名字叫长寿,追求健康的结果,必定是在健康中长寿,在长寿中健康。
二、完成角色转换,构建和谐桥梁。
孩子小时,我是家长。孩子长大变成子女,她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她独立了,这时我就变成了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这个年龄阶段的使命:少年时忙着成长,青年时忙着奋斗,中年时忙着养家,老年时忙着健康。就像是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规律改不了,人的生活也是一样。我就想,现在就应做好心理准备,将来必须自我完成角色转换,到老年时,我要多考虑自己的事,少干涉子女的事,子女已化茧成蝶,为什么不让她自由地飞翔?我得警钟长鸣,千万不要好心地给子女帮倒忙。若如此,两代人之间就容易搭建和谐的桥梁。
三、不拒绝子女的孝心,也不把幸福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孩子长大变成子女之后,家长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家长就变成了老人。其实绝大多数子女都有孝心,他们内心是牵挂老人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对老人尽孝也是应该的。老人接受子女的孝心,对子女而言,既是情感需求,也是一种心里安慰。所以对子女的孝心,我要欣然地接受。
古语道:“指儿不养娘。”我认为“儿不养娘”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子女极度自私自利,无孝心可言。比如,自己花天酒地却对需要照顾的老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二是子女有孝心,但客观条件太难了。比如,生活条件困难,自顾不暇,既无经济条件,也因在外奔波而没有时间。三是子女有孝心有条件孝敬老人,但却受不了老人的管事和唠叨,于是就无奈地选择远离。我曾经就有过这种想法,好在我没这么做。
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还有另一种关系:既朋友关系。从父母子女关系而言,当老人有需要时,子女应该对老人尽孝。从朋友关系而言,老人也应该尊重子女。如果老人把自己的幸福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那就必然过度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