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
健康学:“放屁”有这种表现就应该去检查一下
“排气”俗称“放屁”,是消化道内正常菌群作用下,产生了较多的气体,随肠道蠕动,由肛门排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很多时候,“排气”是一种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其味道让人忍不住捂住鼻子的时候。
“排气时”,若有3种表现,最好去查一下,小心肠道“病变”!
表现一:“连环屁”
放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有时候,消化不良会使产生较多气体,从口腔或肛门排出,也就是打嗝或放屁。
但放屁多,形成“连环屁”,可能是肠道疾病的症状之一。若放屁多,又伴有便血的情形,最好及时去查一下。
表现二:放屁腥臭味
一般来说,放屁的味道较轻,若肠道内排泄增多时,可能含有臭味元素一起排出,也就成了“臭屁”。
但,放屁呈腥臭味时,可能是肠道内发生了病变,溃疡、糜烂、出血等,加上细菌的分解发酵,就容易出现腥臭味。若持续2到4周出现特殊的臭味,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表现三:有屁放不出
有些人想放屁,却怎么都放不出来,还感觉肚子胀胀的。若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肠胃蠕动减缓,使产生的气体无法正常排泄出去。
也可能是肠道内发生了堵塞,堵在了小肠、或堵在了大肠、出现肠套叠的情况,一般是大肠出了问题。
适量的“排气”,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利的!一般来说,每天放屁频率约6到20次,且味道比较清淡,是比较健康的。
若一个人一天到晚不放屁,或一年到头很少放屁的人,可能是胃肠道出了问题,一般是菌群失衡,或发生了病变。
此外,有些人在公众场合,为了不损自身形象就“憋着屁”,要知道,被憋回去的屁,会慢慢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中,对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要尽量不要憋着屁,痛痛快快放出来!
若伴有以下症状,要警惕肠癌了!1,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及排便习惯等发生了改变,排便时,有粘液、血液,或排不净的感觉;
2,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或仅为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等表现;
3,排出的大便条往往变细,形状上发生改变,呈扁条状、槽沟状、细条状等,要警惕肠道发生病变!
预防肠道病变,日常记住“少碰三物”、做好三事!
“少碰三物”:1,烧烤
烧烤过程中,食物的核酸加热分解,导致基因突变,产生大量的致癌物,如氨基甲衍生物、苯并芘、多环芳香烃等,都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当烧烤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体内转化为环氧化物后,就会引起消化道,肠胃等癌症的发生。
2,肥肉
肥肉,是一种饱和脂肪,摄入过多易促使饱和脂肪聚集,改变肠道内菌群环境,增加那些促使胆汁酸盐变为致癌的细菌含量,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增加癌变的可能。
3,香烟
吸烟不仅会引发肺癌,还会使体内基因发生突变,诱发其他癌症。
据《美国抗癌协会》杂志报告,通过对31万多名男性和46.9万名女性的防癌研究信息进行分析,其结果发现:男性吸烟者死于结肠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34%;女性吸烟者危险性高43%。
做好三事:第一:补充粗纤维,增强肠道蠕动
粗纤维,是人体唯一不能吸收的营养素,且是目前人们缺乏较严重的营养素之一。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5g以上的粗纤维,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
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每人每天摄食30~40克膳食纤维;我国推荐的标准是每日膳食纤维30克。
30g膳食纤维大约是多少呢?
一般来说,大约等同于4斤茎叶类、6个番茄等。
第二:补充水分,改善体内环境
水,是身体的排毒剂,日常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利于改善体内环境。
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刷完牙,要养成喝一杯水的习惯,能起到冲刷肠道的作用,预防和改善便秘。
第三:坚持运动,促进体液循环
运动可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积累。
运动还可促使下腹部的肠道蠕动,利于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癌变的发生。
切记,运动,最重要的是坚持,循序渐进的进行,身体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学院演讲课件禁止抄袭)
未完待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