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分泌科于一江副主任医师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为什么呢?
1长期高血糖
由于高血糖使体内缺水,大肠水分减少,引起大便干结,大便困难。此外,长期高血糖可导致代谢紊乱,蛋白质呈负平衡,以致腹肌张力不足,排便无力。
2胃肠动力下降
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制胃肠蠕动,若支配大肠的神经病变可使大肠排空减慢而致便秘。
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由于氧化应激使细胞凋亡增加导致结肠肠神经元减少,从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抗氧化剂对防治糖尿病胃肠运动障碍有重要作用。
3胃肠激素紊乱
胃肠激素按其作用可分为兴奋型胃肠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抑制性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等。
长期高血糖可致胃肠激素紊乱。当抑制性胃肠激素作用强于兴奋型胃肠激素时,胃肠收缩受影响,引起胃肠动力低下,排空时间延长,易导致便秘的发生。
4直肠肛门功能障碍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使患者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肛门蠕动减弱,大便难以排出。
此外,它还可使患者直肠感觉功能下降,从而产生便秘。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支配直肠肛门括约肌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失衡而致肛门括约肌张力增加。
5肠道菌群失调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下降和慢性炎症,如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IL-6等细胞因子升高等。糖尿病患者的上述生理和病理改变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便秘。糖尿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是由于肠运输时间延迟所致。
6饮食、药物以及精神心理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易出现便秘。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是内分泌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迁延,病人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紧张、忧郁等。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肌肉不协调运动,导致便秘。
7缺乏锻炼
糖尿病病人常伴发肢体麻木、感觉迟钝、视力下降,甚至脑梗死,造成肢体偏瘫等,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不能下床活动或活动减少,可致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
那么,怎么治疗?
便秘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有类似“上火”的表现,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还可导致痔疮、肛裂、增加肛周感染等。而上述的症状往往可以导致血糖更不易控制。那治疗不仅仅要控制血糖,还要想办法通便。
治疗上采用“釜底抽薪”,可做到事半功倍。(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患者自行长期服用通便药(如番泻叶等),而出现依赖性。其后的治疗往往非常棘手。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其便秘的原因及症状,采取标本兼治。
控制好血糖
可减少或延缓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运动
锻炼有助于增强肠蠕动,可以揉腹,每日做收腹提肛运动,提高排便能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饮食
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控制体重,禁食辛辣食品和戒酒;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药物治疗
应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等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行辅助治疗。胃肠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可增加肠蠕动,从而增加患者排便频率。糖尿病患者即使伴有多发性神经病,莫沙必利也增加肠道频率,并能改善血糖。有些中药如四磨汤、麻仁丸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益生菌
便秘病人常常缺乏双歧杆菌,补充微生态制剂后,不仅调节了肠道菌群,而且可以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有利排便。
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通过治疗者与患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行为等问题。对由焦虑、抑郁引起的便秘应用心理辅导、心理疗法和精神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中、重度的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因素或障碍的表现,应予以认知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理治疗方法。它可以明显改善便秘患者的排便困难、粪便太硬、便意减少等症状,并使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从而有效治疗便秘。
外科治疗:对严重顽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疗均无效者,若为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便秘、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DimidiE,ChristodoulidesS,FragkosKC,etal.Theeffectofprobioticsonfunctionalconstipation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AmJClinNutr[J].Oct;(4):-84
[2]向旭.糖尿病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5(4):-.
[3]UenoN,InuiA,SatohY.Theeffectofmosapridecitrateonconstipationinpatientswithdiabetes.DiabetesResClinPract[J].Jan;87(1):27-32.
糖尿病性腹泻的诊治,一文搞懂作者钟志标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医脉通导读
糖尿病性腹泻是中晚期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的重要表现,腹泻顽固,易反复发作,一般止泻药不易缓解,易误诊为感染性或其它器质性胃肠道疾病,因此,认识糖尿病性腹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病机制目前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有如下几种:
(1)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①使胆囊神经受累,胆囊运动迟缓,影响胆汁规律性排泄,从而导致胆汁性腹泻;
②导致肠道动力下降,肠蠕动缓慢,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肠腔内细菌过度生长,致微胶粒形成不良,出现脂肪泻;
③导致肠神经反射受损,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导致胰源性腹泻;
④导致支配直肠肛门括约肌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失衡而致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导致大便失禁、大便次数增加。5.胃动素常显著升高,使胃肠蠕动增快,导致腹泻。
(2)胃肠激素异常:
高血糖使抑制胃肠动力激素如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减少,而促胃肠动力激素如CCK、胃动素水平升高,故易发生腹泻。
(3)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下降和慢性炎性反应,如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白细胞介素_6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从而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而肠道菌群失调在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发生、发展中亦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特点①糖尿病性腹泻平均发生在确诊糖尿病后8年,但也有少数患者腹泻的发生在确诊糖尿病前2年。少数患者甚至以慢性腹泻为首发症状;
②主要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糊状便、水样便或脂肪泻,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可表现为顽固性水样泻,以夜间及清晨多见;
③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肠镜检查多见肠黏膜正常或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化道钡餐显示小肠形态正常,钡剂通过时间加快或延长;
④急性腹泻若未及时补充液体常引起脱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严重时可引起高血糖高渗状态或酮症酸中毒。
诊断依据①临床特点所述明显的腹泻症状,大便检验无异常发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②糖尿病病史较长,常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
③控制血糖可以缓解腹泻症状;
④临床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疾病。
鉴别诊断①使用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药时可出现腹泻、腹痛、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减量或停药可缓解;
②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常在大便常规、大便潜血、血常规、炎症指标、胃肠镜等相关检查检验中有阳性结果;
③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具有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常伴如呼吸困难、心慌、慢性头痛、肌痛等胃肠道外症状。
治疗1.积极控制糖尿病
急性腹泻期应首选胰岛素,使血糖快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血糖逐渐恢复正常,腹泻情况可随之减轻乃至停止。密切监测血糖,积极补充能量、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2.控制饮食
低糖、低脂、优质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软食或半流食。
3.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对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如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mg、维生素Bmg,1次/d,肌内注射,2周为1个疗程。
4.胃肠动力药物及其他促进消化功能药物
胃肠动力药物如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促进胃肠蠕动,以减少近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胆胺等改善胆汁酸代谢,减轻脂肪泻;补充胰酶制剂如多酶片或胰酶片等以促进代谢吸收。
5.生长抑素类药物
奥曲肽等生长抑素类药物能抑制胃动素分泌,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有效减少腹泻的次数及量。开始剂量为50mg皮下注射,每日2次,3d后改为75mg皮下注射,每日2次。
6.微生态制剂
培菲康、金双歧、乳酸菌素片等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力,增强肠道吸收功能,有助于缓解腹泻的症状。
7.止泻药
易蒙停、思密达等止泻药疗效欠佳,可待因等可作用于呕吐中枢,对部分患者有效。可乐定可以直接兴奋肠黏膜上皮细胞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及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促进肠道对钠、氯的吸收,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但应注意监测血压,严防低血压发生。
8.抗菌药物酌情使用
黄连素、甲硝唑、头孢三代或喹诺酮类药物,以减轻近端小肠的细菌过度生长的情况,改善腹泻症状。
9.抗胆碱能药物
山茛菪碱、复方苯乙哌啶等药通过拮抗肠道乙酰胆碱受体,对部分患者有减少大便次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10.中医中药治疗
可以服用一些健脾、补气、利湿、止泻类中药或按揉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感谢您对“一附院内分泌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