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治疗
大便失禁求医
突然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大便失禁原因
神经大便失禁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学习病机

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基本病机包含: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第一节 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病证的虚实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判虚实

虚实基本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指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又兼见口渴引饮、舌燥少津等津液不足之症。

  

(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指病机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假象。大多是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等。

②真虚假实:指病机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假象。大多是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之食少脘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可以较快地趋于好转、痊愈。

(2)邪去正虚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抗御邪气,邪气退却而正气大伤的病理变化。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其最终的转归一般仍然是趋向好转、痊愈。

(3)邪胜正衰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趋于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

(4)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变化。

(5)正虚邪恋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变化。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

一、阴阳偏盛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体现在: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1.阴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2.阳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三、阴阳互损

1.定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2.病机依据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阴肾阳而致肾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发生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即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四、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第三节 精、气、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个方面。

1.精虚: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而致的肾精或水谷精微不足而产生的病理变化。

2.精施泄失常包括失精和精瘀。   

失精:指男子生殖之精排泄过度,导致肾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精液排泄过多,或兼有滑精、梦遗、早泄等症,并兼有精力不支、思维迟钝、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等症。   

精瘀:是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临床表现: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腰痛、头晕等症状。

二、气的失常   

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1.气虚系指一身之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表现:气虚常见精神萎顿、头晕耳鸣、倦怠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微细等症状。

2.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1)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原因:①情志抑郁;②痰、湿、食积、瘀血等的阻滞;③肝失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 

气滞的共同特点是闷、胀、痛。

(2)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特征: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

  

(3)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原因: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特征:①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出现头晕、眼花、耳鸣;②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 

(4)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特征: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致四肢欠温,四肢拘挛。

  

(5)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原因:①正不敌邪;②慢性病中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③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

临床特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的生化不足或者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形成血虚的病理状态。二为血的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血行逆乱,从而导致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①精气两虚。②精血不足。③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2.气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指因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肝、心、肺三脏功能失调最易形成气滞血瘀病变。   

(2)气虚血瘀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心)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3)气不摄血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的生理功能减弱(脾、肝),血不循经,逸出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   

(4)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的病理变化。 

(5)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功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状态。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二是耗失过多,三是生成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津液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形成内生水湿或痰饮。津液输布障碍跟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的水道不利等有关。

2.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有赖肺气的宣发功能)和尿液(有赖肾气的蒸化功能)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为水肿。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2.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3.津枯血燥主要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4.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而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脉道不滑利)的病理状态。

5.血瘀水停是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血瘀则津液不行,从而导致津停为水湿痰饮。

第五节 内生“五邪”

一、内生“五邪”的概念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二、风气内动   

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一种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为临床特征的各种病理状态。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类:

1.热极生风(实)——高热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

2.肝阳化风(虚)——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

3.阴虚风动(虚)——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虚)——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三、寒从中生

1.定义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内寒形成多见于心脾肾阳气虚衰。

3.临床表现主要因阳虚阴盛所致的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血脉收缩、血流减慢的“收引”症状,面色苍白,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弱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临床特点:冷、白、静、稀、润。

四、湿浊内生

1.定义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但脾主运化有赖肾阳的温煦气化,故肾阳虚亦易导致湿浊内生。

3.临床表现   

主要有湿邪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的症状,如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见胸闷咳嗽;湿阻中焦,见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见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犯肌肤,则发为水肿。

五、津伤化燥

1.定义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久病耗伤阴津,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实热伤津及湿邪化燥等。

3.临床表现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症,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皲裂、鼻干目涩、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在肺则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六、火热内生   

(1)实火①阳气过盛化火的“壮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②外感六淫病邪,郁而从阳化火;③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邪郁化火;④以及因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等。临床多表现为壮热、烦渴、尿赤、便结、舌苔黄、脉数有力等。   

(2)虚火阴气亏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而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一般说来,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此外,气虚无力推动机体的精血津液的代谢,可致代谢迟缓或郁滞而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热、赤、动、稠、燥。

编辑:诸葛惊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com/dbsjyz/901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