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治疗
大便失禁求医
突然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大便失禁原因
神经大便失禁

学中医必读中医十大名方附组成用药

第一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第二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第三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第四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第五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第六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第七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第八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第九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克、山萸肉克、山药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第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关于举办“中医新浮刺疗法、套管一针灵疗法、腕踝针疗法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中民培字[]号

关于举办“中医新浮刺疗法、套管一针灵疗法、

腕踝针疗法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各级有关医疗机构及从业医师:

为了促进中医针灸疼痛治疗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发掘种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针灸技法,提高疼痛工作者的临床诊治水平,增加针灸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学术交流中心(国家卫计委主管)主办的“中医新浮刺疗法、套管一针灵疗法、腕踝针疗法高级研修班”将于年1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市举办。现将该课题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年1月13日—15日四川省成都市(12日全天报到,13—15日专家讲座及临床示教)

各级医疗机构中西医、外科、内科、妇科、骨伤科、疼痛科、针灸科、推拿按摩科、康复科、理疗科、颈肩腰腿痛科及各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等有关人员。

王启才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套针(新型浮针)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荣誉院士,美国纽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学术顾问,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研究生班特邀教授,香港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客座教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主编,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针灸学》主审。年全国第四届科技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先进科技工作者。年被江苏卫视和山东卫视聘为中医养生栏目主讲嘉宾,同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中医药科普讲座“金话筒”奖。

先后赴法国、加拿大、北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贝宁共和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讲学、医疗。善于思考,勤于笔耕,代表作有:《王启才新针灸学》《当代针灸医学新论》《针医心悟》《针灸治疗学》《针灸医学宝典》《实用针灸辨证论治精要》《经络发微》及《二级经络学》等。

临床精于四诊辨证论治和经络辨证论治,擅长运用针灸和新浮刺技术治疗面瘫、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尿便失禁、妇科、眼科等疑难奇症以及中医针灸经穴养生实践。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第十》。

用套管一针灵疗法,在一个穴位可疏通此经脉,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为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开拓了一条新的捷径,解除了广大患者痛苦。

各种本来需扎几十针治疗一段时间的疑难病症,用套管一针灵疗法,只扎一针几次就能显奇效治好病,并可达到临床治愈,而且不易复发。

初学者容易掌握,知道针某穴治某病。明白知道某穴为何治某病是神奇的针法之门,能让学习的人思考和明白针法为什么会如此神奇,能让从事针法的人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套管一针灵特点:

1、简便:易学、易懂、易掌握,施术仅需要一根套管针,皮肤常规消毒即可进行。

2、安全:套管针针刺部位是重要穴位及肌肉组织,不接触任何重要神经、血管和脏器。

3、速效:针刺疼痛,无论任何原因所发生的疼痛疾病,均可在瞬间内减轻。

4、无痛:套管针治疗时无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的针感,以完全无痛为最佳。医生易于掌握,病人乐于接受,该疗法确系一项绿色特效治疗新技术。

众多已经精通神经阻滞(封闭)、小针刀、银质针、微创手术和脊柱手法整复的医务人员学习该方法后,均认为此方法有其独到优势,与其他手段形成优势互补,如虎添翼,成为疼痛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适应症:

1、痛症:

关节炎、风湿痛、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落枕、颈痛、肩痛、五十肩、凝肩、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投手肘、腕痛、肋间神经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退化性膝痛、跟腱周围炎、足底痛、扭伤、神经痛、肌肉酸痛、肌腱炎、退化性关节炎、外伤后遗症、运动伤害、癌症疼痛、慢性酸痛、顽固疼痛等。

2、耳鼻喉疾患: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重听、耳鸣、眩晕、梅尼尔氏症侯群等。

3、肠胃系统:胃痛、呃逆、便秘、泄泻、痔疮、消化性功能障碍等。

4、呼吸系统: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久咳、胸闷、梅核气等。

5、精神系统:失眠、焦虑、精神官能症、神经衰弱、性机能障碍等。

6、神经系统:颜面神经麻痹、脑中风后遗症、偏瘫、肌肉萎缩、帕金森氏病、手足麻木、脑性麻痹、颈椎压迫症侯群、腕隧道症候群、神经功能障碍等。

7、皮肤系统:过敏性皮肤炎、带状疱疹疼痛、痤疮、全身痒疹等。

8、妇科系统: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

1、腕踝针是针刺部位只局限在四肢腕和踝。通过皮下针刺治疗全身病症(主要多种痛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及其它临床病症)的一种针法。本疗法是在经络学说,尤其是腕踝附近的原络穴能治疗诸多脏腑相关病和全息医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

2、腕踝针的优点:

(1)方法简单,腕踝针的进针点少,好记且操作方法简单,病人不需脱衣解带,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对治疗的限制。(2)安全无痛苦,针只刺于皮下,此处没有重要的组织器官,和大的血管,神经,因此没有危险性。也很少出现晕针现象。治疗时仅针尖透皮时有轻微刺痛,针刺皮下过程则无任何疼痛,病人易于接受。

3、腕踝针的适应症:腕踝针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其治疗病症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总的来说,其适应症主要有:

(1)前额痛、眼脸肌痉挛、结膜炎、眼球胀痛、视力减退、鼻塞、流涕、扁桃体炎、感冒、三叉神经痛、面瘫、前牙痛、舌苔薄、舌痛、咽痛、扁桃体炎、感冒、胸闷、频咳、心悸、恶心、呕吐、呃逆、厌食、失语、胸肋关节痛等;全身或不能定位病症:一侧或全身感觉麻木、皮肤瘙痒、寒颤、潮热、多汗或无汗、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2)后牙痛、面痛、乳腺炎、乳房痛、胸痛、哮喘、手心痛、指端麻木等。(3)耳前痛、腮腺肿痛、胸前侧痛等。(4)头顶痛、耳痛、耳鸣、幻听、肩关节前侧痛、肘关节痛、拇指关节痛等。(5)头昏、头痛、眩晕、颈背痛、肩部酸痛、肩关节痛、手背及指关节痛等。(6)颈、胸椎及椎旁痛、后头痛、肩关节后侧痛、小指关节痛、小指侧冻疮等。(7)胃区痛、脐周痛、遗尿、尿频、尿失禁、痛经、白带多、阴痒、足跟痛等。(8)肝区痛、侧腹痛、腹股沟淋巴结痛、膝内侧痛、内踝关节痛等。(9)膝关节内侧痛。(10)侧腰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足背痛、趾关节痛等。(11)腰背痛、臂中点痛、腿外侧痛、外踝关节痛等。(12)腰椎及椎旁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部痛、痔痛、便秘、脚前掌痛等。

一、培训费:¥元/人(含报名注册费、授课费、资料费、证书费、合影、场租等费用。食宿可由组委会统一安排,费用回各单位按规定报销)

二、报到时交两张1寸免冠彩色照片及身份证复印件1份,用于办理结业证书或学分证书。

三、欢迎各学员带病人现场演示治疗,体验效果,学员亲自操作,学会为止。

凡提前报名者均可获赠价值元的G全国疼痛培训班相关音频视频和文字资料(包含宣蜇人、董氏奇穴及王啸平等相关培训资料),请自备移动硬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学术交流中心

成都歧黄轩医疗科技研究院中国医学会议培训网

北京天下同根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统一报名及

联系人:尹老师(可短信、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com/dbsjyz/97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