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5日,清明节晚上,信阳固始中山大街与民生路交叉口有一位老妇在失声痛哭,记者问询赶到后,发现现场已被警方控制,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停在路边,司机已经死亡。
根据现场群众反馈,司机具体死亡时间还未确定,晚9点左右,该司机被发现躺在驾驶位上,已经没有了呼吸,固始急救中心接到报警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司机家属赶到现场痛哭不止,男子具体死亡原因,还需警方进一步确认!
网友评论猜测,
很有可能是突发疾病,
最近,关于开车猝死的新闻多次在各地发生。
新闻加点料猝死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1心脏性猝死周一发生率最高?世界卫生组织曾将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的死亡者。
猝死的原因有心脏原因和非心脏原因。
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约占80%以上;以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居多,约占30%以上。
非心原性引发的猝死常见于脑出血、肺栓塞和哮喘。
数据显示:
心原性猝死每周一的发生率最高;
早晨六时至中午这个时间段是高峰期;
冬季的发生率最高,常于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2心脏性猝死有预警信号吗?心脏性猝死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第一阶段:最容易被忽视的前驱期
虽然没有明显的征兆,但一些蛛丝马迹仍然在提醒你。
超过50%心脏骤停前数天到1月前会发出预警信号。
最为常见的是胸痛、呼吸急促、头晕、晕厥或心悸。
如果出现胸闷胸痛、左肩背部疼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晕厥,以及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时,一定别大意,去看医生。
第二阶段:必须警惕的终末事件期
心血管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前的时间,通常在1小时内。
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心悸、低血压、呼吸困难和头晕。
第三阶段:凶险的心脏骤停
急骤发生,心脏失去有效机械收缩,丧失泵血功能。
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大小便失禁。
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及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呼叫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最终阶段:无法挽回的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4到6分钟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心脏骤停后未获得及时心肺复苏抢救或心肺复苏失败,经数分钟到数周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3心脏性猝死真的可以预防?强制休息放空自己年轻人夜以继日累成狗,打拼出位讨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别总仗着年轻带着侥幸过日子,节奏太快、压力过大、睡眠太少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难道你听过的程序猿、工程狮倒下的例子还少吗?
如果你长时间感觉疲倦,就停下来放松一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补补觉,听听歌都可以放松自己,等满血了再拼也不迟。
管住嘴巴适可而止长期高热量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就会悄悄找上你,不知不觉在身体中埋上了定时炸弹。
是时候清理一下自己的肠胃了。
撸串火锅后为自己定一个清淡饮食的时间表,少吃牛羊猪肉,多吃一些豆制品和新鲜的果蔬,每天闲暇的时候抓一小把坚果当零食,对你的心脏有好处。
当心感冒别太大意别把感冒不当回事!
感冒虽然是寻常的疾病,但感冒病毒会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导致猝死病例也不在少数。
如果在感冒后一到三周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浮肿或晕厥的症状,一定要看心内科。
注意便秘别太用力用力排便时会升高血压,诱发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指望排便通畅,平时要多多运动,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新鲜果蔬,少吃刺激性食物。大便困难可局部用开塞露,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切忌太过用力!
剧烈运动量力而行桑拿浴、饱餐、吸烟、吸毒、嘿咻运动以及愤怒、抑郁、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都会诱发猝死。
统计显示,球迷看球时心脏急症增加2至3倍。股市暴跌时,心肌梗死发病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要远离股市和激烈的球赛。
心脏病患者应注意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并且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平和心态,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不但可以预防猝死,也能预防癌症。
驾驶员开车时身体不适怎么办?
行车不忘劳逸结合
一般私家车内部空间相对狭小,建议最多连续行驶不要超过两小时,最好隔一小时休息10分钟,下车散步、活动腰部,能减少腰痛的发生率。对于已经有下腰痛或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急性发作期严禁一切驾驶活动;症状缓解后也避免长时间开车,驾驶时务必佩戴较坚硬的腰围;颠簸不平路况尽可能减速行驶,以免加重腰椎间盘突出,再次诱发腰腿疼痛;出门前查询路况信息,避免拥堵,如遇爆堵情况可听听抒情音乐,坐正身体,挺胸收腹,抓紧时间做做保健操。
意外急救
开车遇到身体不舒服,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解,有些疾病不适合开车,那就千万不要开,避免驾驶时发生突发状况。有调查表明,在身体不适时开车,人的注意力较平时下降很多,很容易导致事故。
另外,如果开车时感觉不舒服,应该立即停车,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车慢慢靠边,避免发生事故。停车后应该立即打开双跳,并向警方或亲友求救。医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有的是突然疾病,比如胃痛,或是头疼等;也有可能是慢性疾病,比如肩部和腰部的不适。总之,上车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遇到突发状况要记得求救。
感觉身体不适,尽快就医或及时休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支持的,猛戳下面大拇指!
资料来源:狂奔的绵羊
编辑整理:陪你看信阳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全民爆料
有料就来爆,爆料就有奖!维护民权,传播正能量!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烦心事、好人好事与看信阳网友互动交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