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治疗
大便失禁求医
突然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大便失禁原因
神经大便失禁

草原恋歌老知青自传体小说1孙伯江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世间有数不清的道路,有宽阔坦直的康庄大道,还有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广大中学生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从城市奔赴边远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老知青们走的是同样的路,但是在这条人生旅途中,生活经历却各不相同。

提起老三届知青插队的生活,不知有多少纯朴的农村姑娘嫁给知青。她们远离故乡和亲人,一心朴实地伴随着自己的丈夫;用同样宝贵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一段段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我要向世人讲述的,就是我们夫妻俩的亲身经历。

在我即将动笔之时,我妻子起了一个书名叫《路》。一个路字,不知包含了多少老三届知青的故事。我认为这个书名很有代表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我写长篇自传的书名,就叫《路》。

我妻子的姓名:尹桂荣。年出生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蒙族,小学六年级文化。

我年出生于天津市,汉族,(19)68届初中毕业生。

年4月28日,我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左中旗腰忙哈公社塔本扎兰大队第四小队插队落户。现在的地名: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塔本扎兰嘎查。(嘎查翻成汉语:村。)

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我与当地的蒙族姑娘--尹桂荣相识相爱。

年5月1日,我背着父母与尹桂荣在当地结婚。当年岁末,妻子受到惊吓而早产,生下一个女儿。我们夫妻俩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年7月27日,我在当地修桥施工中不幸受伤。医院确诊:颈椎压缩性骨折,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当年我27岁,尹桂荣24岁,我们的女儿不足两周岁。从那时起,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幸福的巅峰一下子坠入了艰难困苦的无底深渊!

自打我全身瘫痪以后,尹桂荣一心一意,无微不至,悉心照料我3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忠贞不渝。为了我和女儿,为了维护我们的家庭;我妻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备尝艰辛,历经磨难。贫寒的家境,忧苦的生活,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我们两口子只是名义夫妻,妻子跟着我纯粹是守活寡。她内心里坚守着爱情誓言,守身如玉,怀瑾握瑜。她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她依金子般的心灵,用真挚的爱和实际行为书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能在人世间生存30多年,令人难以想象!是我妻子创造了奇迹!

30多年以来,我妻子依她那柔弱的肩膀,凭靠吃苦耐劳的顽强性格,苦苦地支撑着我们家庭的这片天!她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刻苦精神;在我们家所在街区传为佳话,有口皆碑。我们一家人艰难的生活经历,自从年被天津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类报纸相继报道之后。我妻子的感人事迹广泛流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年3月6日《天津日报》在夜编点评中写到:尹桂荣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不向命运低头,不为艰苦所移,唯如此方才凸出她的不平凡。从她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也是新时期需要弘扬的精神。

在我们一家人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曾得到区、街妇联,街道残联和民政科,以及居委会的关怀和照顾。同时得到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的慷慨解囊,热心济助。对此我们一家人感恩戴德,没齿不忘!

在我妻子含辛茹苦的抚养下,也是受到母亲不畏艰难困苦精神的影响。我女儿刻苦学习,努力上进。她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获得生物系硕士学位。现在一家高科技开发公司,担任技术主管。

我们夫妻俩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妻子的肩上,而且永无翻身之日!

起初经过几年治疗之后,我对自己的病体完全康复已不抱希望,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定会终身残废。拖累妻子跟自己受一辈子罪,这是我最不想面对的,也是难以承受的痛苦。我对未来的人生已是万念俱灰,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只能给别人无休止的添麻烦。由此我萌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恨不得早日结束这无望的生活,让妻子得到解脱和自由。我闭着眼静静地躺在床上,一连两天不吃不喝也不说话。

尹桂荣眼含着凄楚的泪水对我说:“你放心,你的病就是治不好,我心甘情愿伺候你一辈子。你不能光想着自己,也应该替我想一想。你走了把孩子扔给我,让我怎么办?你别忘了,你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人活一辈子,亲生父母只能有一个,不会再有第二个。要把孩子养大成人,你当父亲的也有责任,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只要有你在,咱们三口就是完整的一家人。”

妻子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我当父亲的理所当然,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不能光想着自己,是应当替妻子和孩子想一想才对。为了她们娘俩一定要顽强的活下去。是妻子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也给了我生存的勇气。从此我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我是最不幸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尹桂荣时常对我说:“只要我背得动你,我就不让你在炕上躺着。背一天是一天,直到我背不动你为止。”

妻子对我的一片真情,天地可鉴!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可谓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满怀无限感恩之情,今生今世却无力回报,衷怀歉疚!

自从年我到内蒙古插队至今;40多年的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在我心头缠绕。我们一家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真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或是拍一部电视连续剧。正因为如此,主要是为了报答妻子的辛苦付出。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绞尽脑汁,斟酌字句。用握不上拳的双手使用鼠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点击屏幕键盘。花费四年四个月的时间,写成一部65万字的长篇自传《路》。

《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草原恋歌。下部:挚爱深情。

草原恋歌的中心内容:我在内蒙古插队当知青时,往小了说是我本人在集体户的生活和成长过程。往大了说,是一位老三届知青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的磨练历程。真实再现了我和尹桂荣,从相识-了解-恋爱-结婚的整个过程。我们夫妻俩婚后,只有两年两个多月无比甜蜜的幸福生活。虽然短暂,却是我们一生当中最美好的,也是最值得留恋的一段时光。

挚爱深情的中心内容:从年7月份我因工负伤以后,直到年7月份我定稿之时;我们一家人30年当中的生活经历。要说是经历,不如说是磨难更为确切。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不自量力舞文弄墨,锻字炼句。虽说顺忆随笔,平铺直叙,啰哩啰唆。确是真人真事,略情编写。我不想迎合一些人的欣赏趣味,只想用文字记述真实的爱情故事。供世人或留给后人阅览和评说。

作者:孙伯江。

尹桂荣协助。

定稿日期:年7月27日。

郑重声明??

郑重声明我们夫妇俩一致决定:《路》的故事通过《中国知青网》献给全国的老三届知青。只限于在网上转载传阅,保留著作权和出版权。如有其它用途,务须经我们夫妇俩同意方可。

万望中知网的管理人员和老知青朋友们多加理解和支持,帮我们维护应有的合法权益。

特此声明!

孙伯江自笔。

年7月3日。

开篇

每日清晨,妻子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她把卫生纸铺在我屁股底下,再给我肛门里打开塞露;两手使劲摁我小肚子给我排大小便。然后给我穿上衣服,把我背到轮椅上。再给我洗脸刷牙。妻子洗漱后,我们俩一起吃早点。然后她把轮椅推到电脑桌前,随即打开电脑。她把一块长方形木板横放在轮椅两边的扶手上,再把垫布和鼠标从电脑桌上拿过来放在木板上。

我晃晃悠悠地坐在轮椅上,用残废的双手使用鼠标点开电脑桌面上--我的文档。再点开屏幕键盘,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点击屏幕键盘;继续撰述我们夫妻俩40年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年4月28日,我在天津市东站登上开往内蒙古的知青专列。5月1日,我来到内蒙古科左中旗腰忙哈公社塔本扎兰大队插队落户。(腰忙哈翻成汉语是沙坨子。塔本扎兰翻成汉语是五家子。顾名思义,起初这个村子只有五户人家。)当时全村有一千二百多人口,是蒙、汉族杂居的村庄,只有十几户汉族人家屈指可数。村里有个大队部,还有一家供销社,沿公路两侧长着茂盛的柳树。大队下设四个生产小队和一个牧业队,各有队部。村东头有一所蒙文小学校,只有一个班兼学汉文。横贯科左中旗境内的主干线土公路,从塔本扎兰村中穿过。

我来到当地插队落户,只是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而已。当时我懵懂的认为,在农村劳动一段时间就可以返回家乡。根本不想扎根在边远的农村呆一辈子。“这破地方儿,我七辈子不来,八辈子不想。”这句话成了我的口头语,不知跟多少人说过。然而,命运的安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我遇到一见倾心的姑娘之后,情不自禁地投入了爱神的怀抱。是放弃选调当工人的追求,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在当地扎根当一辈子农民。还是努力争取选调进工厂,抛弃自己心爱的姑娘而永远离开农村。我曾在这两条路的岔道口徘徊……

回首往事,第一次见到我爱人,是我来到当地插队的第二年秋天。

一农家院里俏姑娘见过一面永难忘

湛蓝的天空明净无云,天气格外晴朗,真乃秋高气爽。

那天吃罢早饭,我、张玉昆、岳福强和石强肩扛着铁锹;去到村东头老尹家帮忙抹房子。

尹家有五间土坯房子。三间五条檩的是正房,两间三条檩的是仓房,四周是齐胸高的土院墙。院门口跟其他人家一样没有大门,只是把两根长木杆横穿在墙垛里挡牲口。前院有柴禾垛,一眼井,猪圈,鸡窝……。后院是菜园子。尹家有两男六女八个儿女。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女儿已出嫁。长子—尹起夫妻俩和三个儿子,跟老人在一起生活。次子—尹财自立门户。

我们四个人相继走进尹家院子,尹大爷乐呵呵地说:“都来啦?先到屋喝口水抽口烟,不忙的。”

院里堆的土多半已和成泥,尹大爷和尹大哥脸上都汗浸浸的。显然,他们爷俩已忙活一阵儿了。

“尹大爷,您不用客气。”我们说着话,连忙动手干起活来。

等到房后北墙全抹过来之后,尹大爷叫大家进屋歇气。

我们四个人走进东屋,都坐到北炕沿上。

尹家二姑娘给我们每人卷了一支比铅笔还细的旱烟。她长年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因此对她我并不陌生。

我抽着烟环视屋里的一切。靠东墙两炕之间的坯垛上,横放着两个旧木头箱子。箱子上有个木制红色的宝书架,书架上端放着一尊,毛主席上半身戴军帽穿军服的白色塑料塑像。左边两个小木匣上摆放着十几个香粉盒。显而易见,这家的女孩子多。箱子上面的墙壁上挂着两面镜子,还挂着四个镶满了黑白相片的小镜框。南、北炕上都铺着用秫秸皮编制的炕席。北炕梢码放着一摞棉衣,南炕梢的被摞码放崭齐。屋里弥漫着旱烟和香粉混杂的气味。

尹大爷盘腿坐在南炕梢。他身边坐着一个留着娃娃头,苹果脸大眼睛,约有两三岁的小女孩。南炕头上盘腿坐着一位,两鬓斑白,头绾辫髻,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老人家屁股底下坐着褥垫,褥垫面是用各色各样的三角形布片儿拼接的。她上身穿着一件偏大襟钉疙瘩袢的深灰色布褂子,下身穿着一条黑色布裤子,脚穿一双灰色线袜子。身上一尘不染,看上去那么干净利落。这位老大娘的形象,我好像在哪部电影里见过,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尹大哥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我妈妈。”

我们异口同声地称呼:“尹大娘。”

“哎。”尹大娘满面慈笑地答应一声说:“你们累了吧?”

我们都说:“不累,不累。”

尹大哥又把我们四个人的姓名,向她母亲逐个做介绍。当说到我的名字时,尹大娘特别地注视我,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惊喜的神色。

这时候,一个容貌俊秀的姑娘走进屋来。当我第一眼看到她时,不禁眼前一亮!

尹大娘对那姑娘说:“金香儿,给你哥他们沏茶水。”

“嗯呐。”金香答应一声,赶忙给大家沏茶倒水。

我的两个眼球不由得随着那个姑娘转动。她身材苗条匀称,脸皮白净细嫩,眉清目秀,透着那么文静。乌黑发亮的长发梳着两条大辫子,辫梢垂到臀部下边。穿一身合体的灰布衣服,脚穿家做的黑色五眼儿布鞋。从她灵活的眼神中和手脚麻利的动作上,不难看出是个聪明伶俐而又勤快的姑娘。在这偏远的农村,竟然会有如此纯美俊俏的少女!让人一看打心眼儿里那么喜欢。令我大有一见倾心之感。她的一举一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金香”这两个字在我心底深深地扎下根。

岳福强推了我一把说:“哎,你两眼直勾勾的想吗呢?该干活了。”

我这才转过神来,连忙站起身跟大家走出屋。

干活时,我像着了迷似的心里总想着金香。我忍不住问道:“尹大哥,金香是你几妹妹?”

尹大哥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微微一笑说:“是我三妹妹。”

我脱口说:“她长得又白净又秀气,一点儿不像是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子。”

尹大哥笑着说:“我三妹妹从小就那么白。谁来我们家都说,她脸像煮熟的鸡蛋扒了皮儿。”

金香出来进去,喂猪喂鸡,挑水抱柴禾。

我不失时机地窥视她的倩影。只见她身段袅娜步履轻盈,辫梢在臀部下边轻飘飘的左右摆动,犹如风摆杨柳姿态迷人。我心好似钟摆,不由得随着辫梢的摆动而动。

傍午,有两个小姑娘放学回来了。后来得知,她俩是尹家的四姑娘和五姑娘,“桂英”和“桂春”。桂英长得白胖的脸盘,头后梳两条长辫子,全家人都管她叫“胖丫头”。桂春一脸笑眯眯的模样,头上扎两个小短辫儿,小名叫“老肥”。

我心中暗笑,这两个女孩子的小名都不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com/dbsjzl/7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