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恐伤肾”,而各种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理上的变化,首要表现在气机的紊乱。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伤肝,肝气疏泄功能失常,就会面红耳赤,吐血甚至昏厥;恐伤肾,就会让肾气不固,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或者尿床,遗精等。
宝宝的肾,本来固摄作用就比较弱,受到惊吓之后,肾气损伤,造成肾气虚的情况。
而肾主封藏,可以使脏腑精气封固闭藏而不妄泄,肾气实的时候,你兜得住;肾气虚的时候,一大表现就是憋不住尿。
这种情况的尿床主要是以安抚为主。
除了艾灸命门,也可以给孩子按揉一下神门和小天心,或者只是单纯地搓一搓宝宝的后腰,搓热乎了,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
安抚宝宝
小儿遗尿?正常来说,大多数宝宝一般到3、4岁时就能控制自己尿床的习惯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一直到10岁或者年龄更大的时候都会有遗尿的现象。
3岁以下宝宝尿床是因为“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没有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这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宝宝某一段时间突然频繁尿床,或者3岁以后仍然无法养成正常排尿的习惯,那就要考虑一下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宝宝非正常遗尿:
1、三岁以后的宝宝晚上睡觉的时候,仍然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经常尿床,睡眠深,妈妈喊他起床尿尿也喊不醒。
2、宝宝白天频繁上厕所,多达数十次,尿急,但晚上一般不会尿床,这种情况叫白日尿频综合征。
白日尿频综合征多发于冬、春和秋、冬季节交换时期。
尿床男孩
宝宝“遗尿”的3种证型宝宝遗尿可以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主要原因。
先天不足
小儿遗尿先天不足多是因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肾的元阴元阳虚)。
《诸病源候论》曰:“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
是说宝宝的肾与膀胱之气俱虚,不能制约水道,而发生遗尿。
1、肾气不足
宝宝一夜尿床好几次,尿量很多,小便清长,面色发白不红润明亮,白天精神缺缺,游戏的兴致不高,舌苔又白又滑,脉象沉且无力。
后天失养
除了先天肾气虚弱之外,宝宝出生之后若是调养失当,造成脾肺虚损,或者肝经郁热,气虚下陷,也会出现遗尿。
1、肺脾气虚
尤在泾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
在脾胃的运化作用之后,饮食中的水会上归于肺,下经由泌尿系统暂时储存在膀胱里,以保持正常的排尿功能。
喝水
:宝宝白天尿频且量大,夜间尿床,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发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自汗,动辄多汗,容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弱无力。
2、肝经郁热
宝宝夜里尿床,小便量少且发黄,大便干结,性情急躁,睡觉不安稳,有的会在睡梦中磨牙,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不论宝宝尿床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都需要三分治七分养。
首先要从平时的饮食调理入手,不吃寒凉生冷,不吃太难消化的食物,别吃得太晚,别给超出脾胃运化能力的食物。
尿床的孩子,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压力,更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千万不要一味地指责,造成更大的压力,陷入恶性循环。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