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当地工人剃头。
自“援非计划”开启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为繁荣这片土地而奉献着。医院麻醉手术科麻醉医生于宪法便是其中一位。 年6月20日至年6月15日,这名来自大庆的医生,在苏丹驻扎了整整7年。“援非”两千五百多个日夜里,他都经历了什么? 于宪法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我在苏丹当医生”的故事。 无处安放的“双脚” 年6月,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及天然气总公司大庆钻探集团需要一名援外医生去苏丹,于宪法就这样成为了援外大军中的一员。虽然之前在影视作品中对非洲有过一些了解,知道那里炎热又干旱,可他还是低估了苏丹的太阳。 “去的时候是6月份,正是苏丹热的时候。一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让我喘不过气。”于宪法说,好在之前听队友劝,穿上了厚厚的工靴,可踩在那片炙热的土地上,还是能感受到那股灼热对身体的冲击。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北纬9度和北回归线之间,撒哈拉沙漠东端,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最热的季节,日间气温40℃,有时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达70℃。 “中午不敢出屋干活儿,手碰到铁皮,烫得厉害。”刚刚到达苏丹,于宪法首先要克服的便是高温。每次工作,于宪法都要避开正午。他把自己裹进严实的工作服里,戴着手套、面纱,“出去走一圈,工作服后面印着的标记都会晒坏。如果不穿工靴,脚不敢落地,没地方放,烫!”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于宪法才适应头顶“大火球”的工作环境。 不仅是一名麻醉医生 国外井队,状况频发,对于援外医生而言,除了尽快适应当地气候,还要做的就是蜕变。 “你不仅是一名麻醉医师,还是一名全科医生。”到了苏丹后,于医院出来的医生很快“圈粉”无数,蜕变成一名全科医生。中国厨师牙疼,他给拔牙;DQ76队带班队长肩关节外伤脱位,他给关节复位;工人外伤,他给缝合。 一天傍晚,一名叫阿德姆的苏丹工人在井队干活,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工友惊慌失措,叫喊着去找于宪法。于宪法飞奔着赶到现场,判断阿德姆的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立刻为其进行胸外按压。一边抢救,一边组织工友将阿德姆抬到医务室。在医务室,于宪法及时给药、抢救,最终阿德姆转危为安。要知道在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像阿德姆这样的情况能救过来,堪称奇迹。从这以后,所有的苏丹工人只要看见于宪法,就会竖起大拇指喊:“ChineseNO.1!” 于宪法的名气很快扩散到周边,附近居民都知道“中国井队”有一名了不起的医生。 有一次,附近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被蛇咬了,爸爸抱着孩子哭着跑到井队求助,而这已经超出了于宪法的救治范围。他二话没说,给孩子注射了抗蛇毒血清,又仔细地把伤口包扎好,把他们送出营房。 “医生,在有人需要你的时候,你无法说‘不’,因为治病救人是你的责任。”孩子父亲一再邀请于宪法到家里坐坐,他笑着点头答应。 避之不及的“马来热” 对于“援非”人员而言,最畏惧的不是高温,而是马来热。 “马来热,疟疾的一种,症状和感冒差不多,传播途径主要是蚊子。苏丹的马来热以恶性疟为主,必须要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于宪法说,好在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的难题,而前提是该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疗。为此,医院学习,查阅大量资料,咨询国内的同事和专家,总结出马来热治疗方案,自己在井队就可以对“马来热”病毒进行化验。 然而,当地的蚊虫实在太多了,即使大家出门穿着工服,室内装着蚊帐,可蚊子却无孔不入,“一出门,蚊子直往脸上扑,有时候早晨起来,地上死的蚊虫得用铲车清扫。” 年夏,有一天,于宪法起床后四肢酸痛,嗓子疼,恶心呕吐,高烧39摄氏度。他给自己抽血化验,正如预料的那样,他患上了“马来热”。他对着镜子给自己打肌肉针,却没有告诉家人。病情很快控制住了,可是这种病毒却永远“潜伏”在他体内,以至于劳累过度,免疫力低下时,就会发低烧。 在当地,患“马来热”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就在于宪法患“马来热”的同一年,井队一名员工也得了“马来热”,医院诊断为恶性脑疟。医院后,病情危重,没有好转,苏丹项目部领导决定将员工转至国内救治。由于患者病情复杂,项目部选派于宪法护送该患者回国。可是,苏丹机场规定,只允许一名医生陪送患者走绿色通道登机。当时患者站不起来,无法行走,于宪法便顶着40多度的高温,将多斤重的患者背上飞机。鲜有人知,他本人也是一个刚恢复没多久的患者。在迪拜机场转机时,患者大便失禁,于宪法便一遍遍为其擦洗,更换衣物,精心照顾着患者,记录着病情的变化,安全将患医院。于宪法的事儿,再一次在苏丹项目部传开了,感动着所有员工。 差点儿出动的“装甲车” 年,是一个多事之年。这一年,于宪法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 父亲去世的消息来得很突然,接到消息的于宪法一个人站在沙漠里哭了好久。“干就好好干”的叮嘱,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父亲却走了。 回国的机票需要提前预订,幸运的是,他订到了回国的机票,可是从井队到苏丹机场的机票却要等当天才可以买。当地的军队领导得知了消息,找到了于宪法:“就是出动装甲车,我也要把你送到机场!” 于宪法说,从井队到机场有多公里,当地局势不稳定,如果真的出动装甲车,将会牵扯很多,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坐装甲车。 军官的话给了他心灵的震撼,于宪法心想,在苏丹,他必须要做到“不遗余力”。 处理完父亲的葬礼,再次回到苏丹,他的行李箱里,除了像每次一样塞满了大大小小的给当地工人和孩子带的衣服,还有一大堆常用药品。 “苏丹的药品供应不足,普通感冒药在这里也很珍贵。”此时的于宪法已经不仅是井队的医生,还是附近居民的健康守护者。他们慕名找到于宪法,而于宪法从未将他们置之门外。 正常供给的药品用来保障工人,于宪法就自己花钱,开上一大堆常用药带到苏丹。 没去过现场,永远不知道那里有多需要帮助 “没有去过现场,你永远不知道那里有多需要帮助。”于宪法和附近居民处成了朋友。 有一次,路过那个“被蛇咬伤”的孩子家,于宪法想进去看看孩子怎么样了,结果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当地都是草房子,一打开门,苍蝇迎面扑来,屋子里密密麻麻地落满苍蝇,孩子就在满是苍蝇的床上玩耍。”于宪法说,孩子妈妈就在院子里,在用石头支起来的锅里煮着玉米糠。 看见于宪法,孩子妈妈热情地进屋沏茶。尽管茶杯上落满苍蝇,可是于宪法还是端起了茶,送到嘴边。 “当地的环境就是这样,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在苏丹,除了医疗保障,于宪法还兼任营房经理,管理着井队人员的“吃喝拉撒睡”。 为了阻挡蚊虫,于宪法用废弃材料制作了门帘,现在这款绿色门帘被苏丹员工大力推广。井队用水困难,储存水的铁箱里经常会漂着杂质,于宪法用蚊帐自制简易过滤器,每天爬到两人高的水箱上清理。 这些年,井队上的员工没有一人由于饮食不洁而生病。连续6年,于宪法被苏丹钻探集团评为“优秀营房经理”。来源:大庆日报
编辑:文勒编辑主任:李中南编审:陈垠《国际援助》官微
中国援助·环球视野
《国际援助》为全球国际援助者提供意见
⊙平台声明:平台稿件,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此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思辩的专业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