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一定是贴近自然、贴近身心的教育。
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够大声地说出“我要大便”,教育才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虎妈﹏﹏﹏﹏作者语不惜
来源
男孩派原创
?一大早,就收到了闺蜜的紧急求救电话。
“自打昊昊上幼儿园,我就开始为屎发愁。”原来,她3岁半的儿子昊昊,每天在幼儿园都“憋大便”,回到家憋到小脸通红才拉出来一点。“憋了一整天,大便干结,难怪孩子总是便秘。”“这都快半年了,还是老样子,你说我要不要考虑给孩子换个幼儿园呢?”闺蜜问我。讲真,有关孩子在幼儿园大便这个问题,真的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带娃生涯中,十个妈妈中有九个都为“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困惑过。早几年,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这样。那时候,她每天早晨都是在家大便,因为这个习惯,一连好几个月,我都没有拿到过全勤奖。开始,我认为女儿不在幼儿园大便,肯定是老师委屈了孩子,一番周折后,我还给孩子转了园。结果,女儿还是不肯在新幼儿园大便。后来,我试着和孩子沟通,才知道她不在幼儿园上大便的真正原因。她说:“我只要妈妈给擦屁屁,不要别人擦。”“憋大便”不是一件好事。有肛肠科医生说,长期憋便,不但会加重肠道负担,一旦大便的毒素被人体的器官重新吸收,容易破坏内脏器官的功能,且极易造成便秘,甚至有患结肠癌的危险。但,遇到孩子不在幼儿园上大便,家长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去解决。如果不去深层次剖析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换个幼儿园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孩子受年龄层次和语言表达的限制,很多事情讲不清楚也讲不明白,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耐心去引导,找到孩子幼儿园“憋大便”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我曾在宝妈群里做过一个有关“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大便”的小型调研:苒苒妈妈:我们家中班,小便不憋,大便憋。问孩子原因,说是老师让孩子自己擦屁股,孩子不太乐意,嫌“臭”。梅梅妈妈:我们家小班,我儿子说,老师让在家里大便。小鱼妈妈:我女儿小班,孩子说“老师光说孩子们喝水小便,没说大便”。问她是老师不让?她说没有。子涵妈妈:我儿子中班,说是幼儿园蹲坑累。志豪妈妈:我儿子大班,说是在学校拉臭臭怕同学笑话,说大便不好,太臭。……
宝妈的吐槽,值得我们每对父母深思。“大便”问题上,我们忽视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实际上,孩子是可以通过控制身体来改变“上大便”的时间的。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说,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这就是著名的“归因理论”。“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可以解释。1.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心理学上认为,1-4岁的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秩序有着近似“变态”的执拗,一旦环境变了,他的安全感就没了,所以宁可憋着,也不会选择在自己认为不安全的地方大便。我小侄子,有段时间,每次大便前,都要听便便歌儿,不给放,就宁肯憋着。而且,他只认家里的坐便器,去奶奶家,或者外婆家,也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因为他不肯大便。出去旅游,都是憋到不能再憋,才肯大便。《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说:“秩序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该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我们可以提前半年,在孩子入园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各项习惯,让孩子的生活方式、作息,和幼儿园“高度一致”。现在很多幼儿园设有亲子体验课,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参加几次,和孩子一起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帮孩子建立新的秩序感。2.孩子身体界限感过强很多孩子,因为年龄小,不会自己擦屁股,但又有着强烈的身体界限感,隐私观念特别强烈。3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孩子会觉得让老师擦屁股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特别是,厕所是那种一溜排蹲坑的,没有隔断的,孩子会认为不私密,当着其他小朋友面大便,很丢脸。另外,父母在跟孩子普及性教育的时候,只涉及了自我保护的一面,没有告诉孩子,这不是绝对的。我同事的儿子上小班的时候,从来不再幼儿园大便。问原因,孩子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说的,那个部位别人不能碰吗?”对身体有强烈的界限感,自己又不会擦屁股,所以只能选择“憋着”。3.幼儿园不能给孩子安全感几年前,童书妈妈三川玲,曾经因为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给孩子换过幼儿园。她说,孩子上幼儿园的2年,从来不在学校拉大便。孩子每天选择早上或者晚上回家拉臭臭,“成功”地避开了在幼儿园的所有时间段。出乎意料的是,孩子换了幼儿园后,真的就轻松在幼儿园如厕上大便了。敢不敢在幼儿园大便,反映了孩子是否在幼儿园松弛,是否有安全感。一旦遇到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幼儿园,或者“渣园”,那只能毫不犹豫地转园了。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原因。学校的卫生条件不行,厕所太臭或者不干净,孩子嫌脏;孩子自身就有小洁癖,认为公共坐便器不卫生,担心屁股擦不干净;有些幼儿园厕所是蹲坑,孩子担心掉到蹲坑里,再就是蹲太久,会让大腿发麻,孩子感觉上大便太累,也会选择“憋大便”。另外,有些孩子可能贪玩,忙于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对新环境好奇,疏忽了生理上的需要。再就是,孩子受年龄的限制,理解力有限,比如老师平时只说“小便记得找老师”,孩子误以为不能大便。小朋友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离开爸爸妈妈的焦虑,以及不安全感。而这些,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地去应对和帮孩子解决。1.和老师沟通同事家儿子,原来有中午大便的习惯,自从上幼儿园后,她发现孩子开始“憋大便”了,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便秘。问孩子为什么不在幼儿园大便,孩子说“老师没说要大便”。她和老师沟通后,老师特意又在班上和小朋友做了解释,“小便,大便都可举手示意,找老师帮忙”。自此,孩子终于可以在幼儿园轻松大便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家长应该起到“桥梁”作用,做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纽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2.和其他家长沟通如果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也可以从其他家长那了解一下。如果孩子们给出的“憋大便”的理由各有不同,而且,孩子并没有对所在幼儿园和老师,有明显排斥和不愉快行为,那基本上可以排除幼儿园不让孩子大便这一问题。3.和孩子沟通家长一定不要过分注重孩子大便这事,以免引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和孩子沟通可以采取角色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自己扮演小朋友。我们举手示意说要“拉臭臭”,扮演老师的孩子来指导我们如厕。还可以借助《小狗便便》等绘本故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大便,消除孩子对大便的羞耻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敏感期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认为在家大便会更愉悦,那就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另外,还要锻炼孩子的如厕能力。孩子终归要长大,我们不能替孩子擦一辈子屁股。教会孩子擦屁股,并注意孩子的日常着装,像背带裤、连体裤等,孩子自己无法轻松搞定的衣服,应该少穿或者不穿,以免孩子因为无法自由穿脱,影响自主排便。“拉臭臭”本是件愉快的事情,切莫因为我们的焦虑,而让它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弗洛伊德说: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是潜意识的流露。我们一定要有着灵敏的嗅觉,和敏锐度观察力,能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读懂他们的内心。“大便”问题,也可以放飞自我,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孩子调整生物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无论是睡前还是早起,只要孩子能全身心放松如厕,都是好事。好的教育引导之下,孩子一定会有个身心灵都很棒的童年。*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70万精英家长都已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