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六腑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帝日: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1)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2)。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3),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1)长虫:指蛔虫。
(2)遗失:《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矢,通“屎”。遗失,即大便失禁。
(3)失气:即矢气。黄帝说: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受的病呢?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到六腑。脾咳久不见好,则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以呕出蛔虫。肝咳久不见好,则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起来会吐出苦汁。肺咳久不见好,则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久不见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就要矢气,常常是咳嗽和矢气并作。
肾咳久不见好,则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在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所说的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膀胱胀满、不欲食饮。这些咳嗽无论是由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均与邪气聚合于胃、而上关于肺有关系,可见多痰,使人多吐稠痰,出现面目浮肿、气逆而喘等症状。
本节论述了六腑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六腑咳的病机是五脏久咳后移于六腑,是由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并且按脏腑相合规律传变的,如久患脾咳不愈而成胃咳等。由于六腑咳是五脏久咳不愈,延及六腑而致,是脏病及腑,病情比五脏咳更为深重,不可以认为是脏病出腑、由里及表、由阴转阳而病情转轻。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亦是在长期久咳这一主证的基础上所兼见的六腑功能失常病候为分证依据。
故以“咳而呕,呕则长虫出”为胃咳;胆藏精汁,故以“咳呕胆汁”为胆咳;大肠为传导之官,故以“咳而遗矢”为大肠咳;小肠主泌别清浊,故以“咳而失气”为小肠咳。由于三焦是“六腑之所与合”,主持诸气,故“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且其病候为“咳而腹满”。
关于六腑咳的治疗,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出胃咳用乌梅丸;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秦伯未在《内经类证》中提出:咳时小便不禁,用五苓散加党参。咳时频转矢气,且欲大便,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等,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发挥,可资参考借鉴。
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
膀胱咳则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类证治裁咳嗽论治》)姜某,女,35岁,产后1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咳嗽月余不解,咳嗽小便滴沥而出,夜间尤甚,小便也淋漓尤多。曾中西医治疗,未见显效。胸部X线透视检查未见异常,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的湿性啰音,未见其他异常病变。就诊时已逾16个月,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咯痰不多,痰色白。此水蓄膀胱、气化不行,拟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6g、白术10g、甘草3g,服药3剂咳止,遗尿亦愈。(上海中医药杂志,,9)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