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骨科等其他专业同道的要求写一些专业科普,也算是替康复同道们向骨科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
因为本文的对象都是医务工作者,所以我们就不再解释脊髓损伤的一般知识了。
脊髓损伤后的直肠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便秘,一般我们不考虑大便失禁(我们后面会解释为什么)。
要讨论损伤后的表现,当然要先讨论一下正常情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正常情况下,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天也就一次到两次便意。所以,其实很多书上说是粪便充盈了直肠壶腹引发便意,对,也不对。没有粪便进入直肠壶腹,产生不了便意。但是,只有粪便进入直肠壶腹而没有直肠的主动收缩,我们也产生不了便意。事实上,直肠的收缩并不是像骨骼肌那样的随意收缩,而是基于教育和个人习惯控制诱导的皮层调控机制。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训练调整每日的排便时间,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更多发生便秘,因为她们常常具有避免排便的心理基础,这导致了皮层水平上便意的丧失,而不是很多书上简单解释的:有便意后主动抑制便意会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以及粪便水分被过多吸收而变干硬。直肠收缩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没有直肠收缩,我们随意的膈肌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是没有任何排便效果的。这体现在一天中非排便时间我们即使坐在马桶上用力去增加腹压也无法排出大便。
解释排便过程还必须解释几个反射。
1、胃-结肠反射:食物进入空的胃部的时候,会诱发结肠的集团运动,把结肠内容物比较大幅度地向前推进到乙状结肠和直肠。这解释了很多人为什么排便时间在早餐后半小时。
2、直肠-结肠反射:粪便进入直肠后,会诱发结肠进一步加强集团运动,把结肠内容物向前推进到直肠。这解释了我们一次排便会把乙状结肠甚至降结肠排空的原因,以及排便正反馈的原理(大便解到一半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停止)。
3、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粪便进入直肠后会诱发内括约肌松弛和外括约肌收缩的反应。这实际上是一个帮助储存粪便的过程,直到我们上面所说的直肠在特定时间收缩产生便意诱发排便过程。
所以,我们来看一个最常见的排便过程:一夜睡眠,结肠在往返运动、缓慢蠕动、集团运动等状态下把粪便缓慢前移。早晨起床后,在重力刺激下,在早餐诱发的胃-结肠反射作用下,粪便进入直肠,又加强了结肠反射。这时候如果还没有到惯常的排便时间,则表现为内括约肌舒张外括约肌收缩,直肠持续储存粪便。而到了习惯性排便时间后,直肠收缩,产生便意。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抽水马桶上做好一切准备,开始膈肌腹肌收缩,有时候还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配合此时反复的直肠收缩,放松外括约肌,开始排便。整个排便过程因为粪便通过肛管,刺激肛窦持续加强排便反射,直到粪便排空。
其实,排泄过程还有很多其他复杂情况,比如放屁(排出气体)、腹泻(排除液体),我们就不在这儿一一详细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相关资料。
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继续。
麻烦朋友们顺手转发一下朋友圈,谢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