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X月X日,
我像往常一样给一名膝关节置换的患者,
实施硬膜外麻醉。
整个过程挺顺利的,毕竟老司机了嘛。
一次穿刺到位,细针打了腰麻,
顺利置管,测试负压,
嗯,最后一步,
接上注射器回抽的时候,见血了。
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出血并不少见,
所以我也很冷静。
这种时候老司机绝对不会手抖的。
冷静处理完出血的状况,我放弃了硬膜外麻醉。
手术结束的时候,
嘱咐外科医生24小时以后
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
下班前我去看了病人,
病人下肢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已恢复正常。
之后的两天我去随访,病人也都很好,
我这才放下了心。
首先,硬膜外在哪,
是个啥,大家先看下图。
看了图就懂了吗?好像还是有点不懂?
打个比方,硬膜外血肿
(本文讲的是指椎管内麻醉的过程中)
你就理解成你手臂上某个位置,
然后被针扎了一下,出了血。
一般凝血功能正常的,血很快就会止住不流。
但是有些人呢,他这个血就止不住,
一直流,血就堆积在这个伤口。
就变成了血肿,然后压迫神经,
然后特么就悲剧了。
(可能我表达也不是很到位,
但是不接受专业撕X)
=,=嗯,你没看错,
硬膜外血肿灰常可怕。可能会截瘫。。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它的发生概率比较低,
比你中彩票的几率还要低。
医院的研究显示,
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为2.14/。
来自美医院的研究显示,
在例接受硬膜外置管的患者中,
只有7例发生了硬膜外血肿,
而且,其中有4例正接受抗凝治疗。
那么问题来了,
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血肿形成的因素
椎管内阻滞穿刺针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
椎管内肿瘤或血管畸形、椎管内自发性出血。
大多数自发性出血发生于抗凝或溶栓治疗之后,尤其后者最为危险。
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高龄、女性、
并存有脊柱病变或出凝血功能异常;
麻醉因素:采用较粗穿刺针或导管、
穿刺或置管时损伤血管、
连续椎管内阻滞导管的置入及拔除;
治疗因素:围手术期抗凝和溶栓治疗。
·
——摘自《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如果患者是高风险的,那换其他麻醉方式。
(比如可以用全麻,当然价格就贵了点。。。)
在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之间,选择更安全的腰麻。
根据围术期抗凝需要,选择适当的硬膜外穿刺和硬膜外导管拔除的时间。
如果在服用抗凝药,
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等,
这些都是坑,会增加硬膜外血肿形成概率
那怎么确定是硬膜外血肿?
如感觉阻滞平面不恢复,
或恢复正常后又重新出现,那你就要小心了!
临床表现包括:背痛、感觉或运动缺失、
大小便失禁。
(像本文中患者,如果下肢出现感觉或运动缺失,那就很糟糕了)
明确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
最好为MRI(磁共振)
总之,硬膜外血肿诊治的关键在于
及时发现和迅速果断处理,
避免脊髓不可逆性损害,
脊髓压迫超过8小时则预后不佳。
原文作者:陈小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投稿邮箱:gujinz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