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端午没有过节
六月二十五日,农历五月五,就是端午节。
这一天是夏至第五天
也是一年中最闷热的三伏天的开始
你准备好了吗?
《诗经名物图》插图:鹿
诗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夏至五月节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木槿荣
古人将一年分成24个节气,一个节气15天,每个15天又分成三候
一候就是五天。
端午节正好是夏至的第一候
鹿角解
鹿角解的意思是:这时节雄鹿的角正好长到最大,从这天起阳盛极而衰,就要开始渐渐地脱落更换了。夏至第一候中,正好包含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端午节。
这一天,大家都知道是纪念大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不过,你大约并不知道,其实在中国最早的时候,只有夏至节,没有端午节。古代夏至是24个节气之首(第一个确立的节气),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四时八节之一),这一天民俗要“斗百草”、“吃粽子”,家家挂艾叶和菖薄。皇室豪门这天还会把去年冬天藏在深井里的大冰块取出来做冷饮吃,称之为“夏冰”。明清之后,原来的夏至节才被五月五的端午节代替了。所以,你可以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两个节日其实可以一起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的小诗,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夏至这天的吃喝,他列举的第一项美食就是竹筒粽: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用竹筒做粽,还是用粽叶(箬叶)包粽,其实都挺好吃的。夏至粽和端午粽,其实是一回事。
夏至端午,在周易八卦中的第五爻,爻辞为:“飞龙在天”,古代先民在这一天是要祭龙的,为什么端午要划龙舟,因为这一天要祭祀苍龙。
夏至第二候
蝉始鸣
《诗经名物图》插图:蜩
中国古典的节气还是非常准的,这几天江南的蝉已经爬上高枝开始歌唱。
蝉,在古人的字典里其实是一个统称。包含了好几种大大小小的种类。光是《诗经》中就有三种:蜩、螗和螓。其中在夏天鸣叫、声音洪亮、大而黑色者叫蜩,也就是我们们俗称的“知了”。
诗曰: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夏至第三候
半夏生,木槿荣
《诗经名物图》插图:舜
曲:清平乐,火箭少女演唱
半夏,一种中草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如今药房里还可以买到半夏止咳露。因为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木槿古时称为“?舜”,是夏日妖艳的一道风景,也是一种药。诗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夏天,古代的汉服美女们喜欢把木槿插在发髻边,显得高贵而艳丽。
——斗百草——
夏至端午,中医认为也是一年中毒气最盛之时,毒虫出没,这时田野里正好草生木长,盛极一时。所以古时在这天,亲朋都会相约到野外去赏花识草采草药,其中就包括了端午节必备的菖薄和艾草。收获回来,自然要玩一把斗百草的游戏,把自己采到的稀奇花草让大家来猜一猜。你采到的大家都不认识,你就赢了。
《诗经名物图》插图:蒲(菖蒲)
游戏归游戏。即使你没有采到一百种花草,至少要采到端午节必备的菖蒲和艾叶。如今两样东西菜场都有卖。菖蒲叶和艾叶捆在一起,挂在家门口,用它们独特的药香,驱虫避邪。
菖蒲,诗经中称为“蒲”,常见的水生植物,如今很多公园池溏里还有。诗曰: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诗经名物图》插图:艾
艾草,就是艾炙用的中草药,至阳之物,中医养生重要的草药。诗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种植物中国各地都有,以前都是野生的。其独特的香味几米外就能闻到,不过如今菜场卖的,你需要凑近闻才略有清香。说实话,菜场里的艾草其实大都是无法药用的品种,药香不足,很多只是艾草的亲戚。
不过,作为端午民俗的一部分,对此也没必要太讲究药用功效了。
读诗识百草
岁月珍藏,美丽雅致
《诗经名物图》
有女同车,有书同享
《诗经名物图》
文汇出版社
雎鸠是什么鸟?蒹葭是什么草?那些迷失在诗经中的名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细井徇,日本江户时代伟大学者,用最美好的图画,带你重识诗经中草木鱼虫之趣,感受《诗经》中最美丽、天然的诗意。淡雅生动,设色温润,笔触流畅,栩栩如生——看图识花鸟,还能欣赏一翻江户时代日本一流画师和极品花鸟画,这实在是一件又享受、又风雅、又长知识的美事啊!
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完成于年,这么精美丰饶的手工画册,在百多年前书贵如金的旧时代,大约只有皇室和一方领主才有机会收藏。它重见天日还是几年前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功劳。经过修复、整理,诗画风流,这本珍贵的画册终于重现了光彩,再次引领着我们的心灵,穿越到“思无邪”的春秋大梦中。
文汇出版社在细井徇原著的基础上,选择收图录而舍日文注释,故名为《诗经名物图》。在对原始图版的修整过程中,保留图中名物的中文名称及画师印章,按照内容,编成四册,并为中文版另附一册《诗经》的释读,便于图文对照地欣赏。
好马配好鞍,如此精美的古画,怎能当成一般的图书印刷呢?这可不是普通的字典啊,这是值得你收藏的千年名物,手绘诗经。宣纸印画,经折翻页,手工制作,布面精装,对一本现代画册而言,也许过于不惜工本了。但我相信这是绝对值得的,你要对得起《诗经》,对得起孔子的教诲,对得起这千年的一梦。对得起那些无名画师们用心的描绘。有时看书,不仅仅是识字;有时买书,是为了收藏美好!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夏至端午:吃冰,包粽,下面条
......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小龙虾?还是遮阳帽?如今夏至实在算不上一个节日,但是在宋朝,这一天可是要放三天小长假的:一是为祭祖祈求丰年,二是让大家回家洗个清清爽爽的冷水澡,三是吃吃喝喝一番,准备熬过三伏天的炎热。城里的姑娘们这天会穿上轻薄的夏装,争相展示新购的圆扇和脂粉——扇底生香风,至于夏至的脂粉,据说还可以预防痱子的功效。
——夏食冰——
《食物本草》插图:夏冰
宋代的皇家在夏至这一天会让人取出藏在井里的冰块,凿成碎冰,混和牛奶、水果、制作一份全世界最古老的冰激凌——冰酪。不过,且慢食冰,让我们先来养生一下。
明代《食物本草》上说:
夏冰,味甘,大寒,无毒,去热除烦。暑月食之,与气候相反,入腹冷热相激,非所宜也。止隐映饮食,取其气之冷耳。若敲碎食之,暂时爽快,久当成疾。
意思是,夏天吃冰食,的确有给自己降温的作用,不过多吃了,冷热相冲,对身体不好。从西医上讲:冰块太冷,吃下肚,把肠胃的机能冻住了,反而容易拉肚子。所以夏冰少吃爽快,多吃伤身喔!
——夏至面——
《食物本草》:小麦
自古江南都有夏至一碗面之说,夏至代表着炎热的大伏的到来,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过去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而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又容易消化,口感较好。
为何要在夏至吃面,也有健康的道理,《食物本草》中解释面条的根本——小麦时说:
小麦,味甘,微寒,无毒。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为五谷之贵。有地暖春种夏收者,气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温,补虚养气,实肤体,厚五脏胃肠,强气力。然性壅热,少动风气,不可与菜同食。萝卜可解面毒,同食最宜。
意思是,小麦能止大伏天的燥渴咽干,对肠胃有好处。小麦做成的面条,也是一个道理。古人的论述其实都暗合科学养生之道!
——?包粽子?——
夏至距离端午节只有4天,此时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粽子在叫卖了。其实,多数人并不知道,在明朝以前,吃粽子是从夏至开始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的小诗,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夏至这天的吃喝,他列举的第一项美食就是竹筒粽: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粽子是中华美味,不过经常吃粽子的人,应该知道:大凡用糯米做的美食,都不能多吃,多吃会胀气不消化。让我们看看《食物本草》关于做粽子的基本食材糯米的解释:
《食物本草》:糯米
糯米,味苦,温,无毒。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此《本草经》文也,诸家又云:性微寒,妊娠与杂肉食,不利子,久食身软,以缓筋也。又云: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拥经络气,止霍乱。又云:凉,补中益气,行荣卫中积血。所论盖不同也。夫所谓不利、缓筋、多睡之类,以其性懦所致。若谓因宜,岂寒乎?农家于冬月用作糍,喂牛兔冻伤最验,是则糯米之性,如经文所言。
大意是糯米这东西多吃了没力气,身子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消化啊,粘住了你的肠胃,肠胃不佳,自然全身无力。所以粽子好吃,也不能多吃喔!
——?西瓜与杨梅?——
《食物本草》:西瓜与杨梅
夏至端午也是瓜果的节日,其中西瓜与杨梅正当时令。
《食物本草》中记载杨梅:
杨梅,味酸,温,无毒。去痰去呕,消食下酒,和五脏,除烦愤恶气,甚能止痢。多食令人发热,亦能损齿及筋骨也。
江南夏至闷热潮湿,反应在身体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容易肠胃不佳。加上时冷时热,空调病多发,湿热感冒(肠胃型感冒)成了这个节气的常见病。从这个角度讲,杨梅不仅好吃,还有特别的养生功效,特别是防止拉肚子。不过杨梅多吃了伤牙齿,这个熟悉杨梅的人一定有深刻的体会喔!
至于西瓜。《食物本草》则说:
西瓜,味淡甘,寒。压烦热,消暑毒,疗喉痹,有天生白虎汤之号。多食作泄痢。与油饼之类同食,损胃。
在闷热的黄梅天,一片西瓜不仅解渴,还能安定因季节而烦躁的心情。不过多食无益,特别容易拉肚子。和油炸食品同食,很伤胃。
天地草木之用
饮食男女之道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文汇出版社
明彩绘《食物本草》是先人留下的一本奇妙之书,集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身的珍贵版本。用最古朴优雅的彩色插图,解释天地草木之用,饮食男女之道。
使用价值上,该书由明代卢和原撰,汪颖增补,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和食材,分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大类,每类下又细分条目,每一条目对应一物,条目下详载其形态、产地、性能和功效,并附有方剂。今天再读《食物本草》,对今人重温人与天地万物的感应共鸣,操练顺应天时、应节应景的饮食起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欣赏价值上,该书文字由明代宫廷佚名画师以书法楷体呈现,并配以幅彩图。楷体端庄秀雅,彩图工笔重彩,文图对应,甚是精美。这种文图合一的版本非常珍贵,初始版本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完整馆藏。即便读者不为食疗养生,仅是随手翻翻,这套《食物本草》也足够怡情悦目。
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食物本草》一套六卷,线装书样式装订。前五卷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授权,以影印的方式,完整呈现国家图书馆《食物本草》文图版本的原貌。第六卷为文汇出版社单独编写。《食物本草》的文图版本中,文字为繁体竖行编排,且没有句读,不符合今人的阅读习惯。为方便阅读,第六卷将《食物本草》所有文字单独列出,以简体横行编排,并加上句读。
文汇出版社版本《食物本草》线装六卷,内页全部选用富阳手工宣纸,这种纸绵密细软,上色佳,手感极好;封面则选用传统瓷青纸,很显古朴庄重。装订上,本书由萧山古籍印制厂承印和装订。这是国内著名的古籍印制厂家,其线装书的印刷和装订技艺,已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有一个小特色,文汇出版社的《食物本草》六卷本,每册书的边脊上都压有图章式书脚,标清书名和册数,既显庄重,又一目了然。
来源:文汇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