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骶神经调控(SacralNeuromodulation,SNM)技术作为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一个有效手段,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综合征、尿潴留、大便失禁等适应症。但是,临床上将骶神经调控疗法用来治疗骶骨切除术后导致骶神经损伤患者的相关报道相对缺乏。
简介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肿瘤,一般将其性质定义为低度恶性,发展较缓慢。尽管脊索瘤可发生于脊椎的任何部位,但骶尾骨和枕骨斜坡是脊索瘤的两个好发部位,发生于骶骨者占该肿瘤的55%以上,常被冠以臭名昭著的肿瘤"notorioustumor"。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脊索残留。脊索是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位于身体的中轴,起支撑作用。人只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脊索,当胎儿发育至3个月的时候,随着脊柱的发育,脊索开始退化和消失,仅留在椎间盘内残留,即所谓的髓核。如果脊索在此期间未退化直至出生的话,可演变成肿瘤。
原发于骶骨的脊索瘤发展缓慢,早期症状轻微,往往仅有下腰部或骶尾部酸痛。若肿瘤向骶前生长向盆腔发展,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经痛等症状。脊索瘤好发于50~60岁,青少年发生率较低。男女比例约为2:1。脊索瘤几乎只发生在中轴骨,最常见于骶尾部。
其临床治疗以骶骨全切除术、部分骶骨切除术为主,辅以放化疗(其疗效往往欠佳)。患者术后往往出现排便、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因手术切除部位及水平不同,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在37.5%~%,尤其是当手术涉及骶3神经根时。
骶神经调控(SacralNeuromodulation,SNM)技术作为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一个有效手段,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综合征、尿潴留、大便失禁等适应症。截止目前,全球有超过名患者接受了SNM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这一疗法。但是,临床上将骶神经调控疗法用来治疗骶骨切除术后导致骶神经损伤的这类患者相关报道相对缺乏。
病例报道
Kathryn等报道了一例36岁女性患者骶骨切除术后进行骶神经调控治疗成功的病例。
患者女,36岁,由于尿频、尿急、尿不尽及反复尿路感染,进行性加重7年就诊。患者8年前由于腰背部疼痛检查发现骶尾部脊索瘤,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初期患者否认排便排尿功能障碍。随着时间延长,下尿路症状逐渐引起患者注意。
患者的术前查体基本正常,仅发现右侧骶髂关节及右臀部触痛。膀胱镜检查未见机械性梗阻,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残余尿量大于mL、逼尿肌反射减退。
患者随后接受了1期骶神经测试治疗。术前定位以常规X线定位骶髂关节、S1、S2孔,以此推断标记S3孔,以标记处旁开2cm、45°进针,进针过程中X光下间断观察。在进针达骶骨内侧缘下1cm时,电刺激观察感觉及运动应答。患者双侧均应答满意,其中右侧感觉应答较左侧更显著,为优势侧,故植入右侧测试电极。
图1.X线下电极的初始定位及标记点
图2.腰椎穿刺针指示出了S1的下沿位置。下面的骶骨和尾骨显示了一半。
图3.探针及隧道工具的初始位置。部分骶骨切口作为电极位置参考。
图4.最终电极放置位置(侧面图)
图5.最终电极放置位置(正面图)
患者术后1周复查症状改善明显,可自主排尿,残余尿量少于50mL,未再有尿路感染。患者接受永久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后10个月疗效维持较好,多次监测残余尿量显示较少。
讨论
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治疗离不开手术治疗,其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症状依据肿瘤大小和侵袭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其中骶神经受到手术影响会出现肠道、膀胱及性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骶骨切除术可分为骶骨全切术(S1及以上)和骶骨部分切除术(S2及以下),术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由于此类患者较少,故临床上针对这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确的治疗推荐。骶神经调控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已经获得FDA批准。尽管此类患者的电极植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但仍不失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也可从此治疗当中获益,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CunninghamKGandWestneyOLSacralNeuromodulationfortheTreatmentofRetentioninPartialSacrectomyPatientsNeuromodulation: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NeuromodulationSociety-
如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会逐一为您解答
联
系
我
们
专业的神经调控技术平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